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声音的联想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起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
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俭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像。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涨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征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领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乱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您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地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鸟鸣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效果如何?(6分)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杂,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联系全文来看,“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4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精心捕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联想而发掘出大自然美的内涵。
B.本文风格清新、淡雅,洋溢着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韵。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用“我厌烦……”一组排比句,讽刺了现代音乐作品的低劣和人们强作欣赏的虚伪。
D.作者喜欢的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

E.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独特,摹写逼真,感悟深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9》,有删改)
1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
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
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
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
典型笔法。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

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
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
是他性格的悲剧。
14.“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
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传记在写法上一般侧重于写实,而这篇传记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特征?
请简要分析。(6分)
  

16.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
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全文,选择两到三个方面,
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8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摘自2006年《新华月报》
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
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
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
点目前尚无争议。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
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

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当代,随着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美学上也出现了“身体美学”转向。身体美学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意识美学,肯定审美的身体性,从而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身体美学既有历史的和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颇和实践上的消极作用。因此,应该科学看待审美的身体性,并且建立一个健全的身体美学。
与西方传统意识哲学和意识美学不同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性质,中国美学也具有身体性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没有把身体与心灵、身体与自然完全分开,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是互相感应、互相融合的。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摹仿论,也不是主观的表情论,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感应的感兴论。它认为自然不是死寂的客体,自我也不是封闭的主体,两者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激发,从而进入审美状态。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个贯通人与世界之间的“气”,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原初生命力。在气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而美感的表达是身体性的“形诸舞咏”。中国很多美学范畴都带有身体因素,如用“味”来比喻审美就带有身体的因素。即使是在视觉艺术范围之内,中国美学也仍然强调整个身体的参与。山水画领域有一个说法叫“人在画中游”,“游”不仅是指精神的“逍遥”,它同时也说明绘画独特的空间性,它成为身体主体交游的对象。此外,中国美学还讲究身体修炼方法,如“心斋”、“坐忘”、“禅定”等。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这种身体的修炼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是对身体的提升。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人具有身体性,因此审美就是要使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如何才能实现身体的解放呢?首先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狂歌劲舞、身体写作、选美选秀、性感时装等成为时尚,人们被欲望盲目地支配,而精神沉沦。这意味着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而是由被理性支配变成被欲望支配。因此,身体美学在肯定身体的合法性的同时,也不应该仅仅为这种片面的身体实践辩护,而是要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或者说审美是被精神升华了的身体性,而不是单纯的欲望身体性,从而引导人们摆脱身心对立,在审美创造中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同一的身体美学还要克服片面的主体性,回归身体主体间性。身体性不是与世界对立的,不是为了满足身体欲望而向世界索取,而是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这就是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
(选自2008年7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17.下列行为或感受中,身体并没有真正获得解放的一项是()

A.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B.人在画中游
C.“心斋”、“坐忘”、“禅定”
D.身体写作、选美选秀

18.不属于作者认为是“健全的身体美学”的一项是()

A.要肯定身体的权利,祛除意识对身体的压制。身体要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B.在肯定审美的身体性的时候,坚持精神性的主导性,实现身心和谐与同一,获得身体的真正自由。
C.因为身体是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精神的领会也需要身体的协调。当代大众文化如狂歌劲舞等成为时尚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
D.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1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原初生命力的鼓动之下,人与世界都是富有生气的主体,它们互相感应而生产美感,进而“形诸舞咏”,用身体表达美感。
B.中国美学讲究的身体修炼方法,并不是要压制身体,而是让身体处于与精神和谐的境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状态,它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
C.大卫·格里芬说的人与自然的“复魅”是指在精神与身体的高度和谐状态下,尊重世界的主体性,感应世界的灵性,人与世界和谐共生。
D.海德格尔主张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在的“诗意地栖居”与大卫·格里芬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复魅”,其本质是一样的。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刘毓航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的生命能量”。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生理的欲望,也表现为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比多”这个概念。“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特别发达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形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14.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现象。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里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D.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的阶段。

16.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B.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途径。
C.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
D.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校园的路
曹旭
①路,是大地的藤蔓,大地的神经,大地的网络,大地的风景——三十年前,一个甚至来不及脱下油腻手套的工人,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中了头彩般的,沿着阳光洒满的路、沿着风景,梦游般进入我们的学校,开始桃花源里的生活。
②记得第一天报到,来到门前一看,很失望。想不到大门是用松柏和纸花搭在路上的门楼,和人民公社大队部里扎的门楼没有什么两样,过了门楼,便是菜花田和养鸭场;左边是河,右边是岸,鸭群在阳光下拍着翅膀大笑着欢迎我们。要不是牌楼上挂着大学的牌子,我们以为走错了路。鸭群和春天的油菜花——这张老照片,定格在学校的档案馆里。
③时代变化,风景变化,路也在变化。
④学校最早的是土路。土路的前身,是连接村庄和村庄之间的田埂,是江南星罗棋布、蛛网般田问小路中的一条。现在的学生寝室,是农民养猪养牛的饲养场;教学大楼是一片菜田;图书馆是打谷场,食堂是老农民干活累了,蹲下来吸口烟的地方。
⑤很多人都是踏着土路进来的。土路混着细沙,旱天黄尘飞扬;雨天,脚便在泥泞中跋涉。但是,等我们进来,先辈已经把土路走完,让我们走用石块铺成的弹硌路。
⑥铺得整整齐齐的弹硌路,像一条河床;来来往往的老师和学生,尤其是一下课,涌出教室的学生像涌出闸门的流水,“哗哗哗”地在上面流淌。弹硌路有缝,一有缝,就透气;一透气,就长草;一长草,路就活了;路一活,不仅春天会绿、秋天变黄,并且与我们的脚有交流。走在石缝小草的弹硌路上,仿佛有一种走在公园里的感觉,给人一种乡土情怀。所以,铺成水泥路以后,我们都有点恨这条水泥路,宁可绕圈子,也不走它。弹硌路消失了以后,一直让人很怀旧,现在要铺就难了。
⑦那时,学校里所有的路都像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一样,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朴素得有点令人诧异。但现在不同了,现在主干道两侧,已铺成花岗岩。深红、浅灰搭配的花岗岩,气派豪华,令春天回归的燕子找不到方向;让朴素惯了的人看来,还可以说有点奢侈哩!
⑧百万计的学生、老师都走过校园的路;路曾经默默地经受我们亿万次的踩踏。但每逢毕业,我们只会异口同声地感谢老师、感谢领导,从来没有想到感谢校园的路。一直承受路指引和恩惠的人,开始甚至还埋怨路的单调,埋怨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⑨所有的路都是缓缓向前转动的录像磁带,把行人的姿势和声音录下来。我在路上想心事,欢乐的心情、悲伤的故事、考试的成绩、鸡虫的得失,都被路拍摄下来,虽然很多年过去,我忘了,印象模糊了,但路还记得。
⑩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学校和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学校发展,路目睹了变化,并且是这一变化的证明。而我也是在弹硌路、水泥路、花岗岩路上,从工人走向学生,从学生走向老师,然后走向教授和图书馆馆长位置的。
⑾学校的路和天下的路相通,许多弯弯曲曲,从高山、大河、边陲、广漠来的路,都朝学校的路聚拢;学校是美丽浩渺的湖,无数溪水流到这里,聚集在一起,迎接日出日落,听百鸟和呜,然后从这里分岔,从车站到车站,从机场到机场;奔向各自的海洋——
⑿一届一届的学生,使我们学校的路越走越宽广。
⒀最后说一说路口,路口是一种标识,长着几棵高大的树,是约会、集合以及晚上彩云等待月亮的地方。路口比较宽阔,那里,经常是万里分歧的开始,因此许多送别就在路口。
⒁我留校当老师以后,在路口送别毕业生的次数,数不清了。
⒂今年校庆聚会,老同学要来,我就在路口等他们。我要捧九十九朵玫瑰花,赠给三十年前同在那个幸福的春天里相遇的有缘人。
(2008年12月27目《解放日报》)
12.从全文看,开头两段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3.文中“校园的路”是怎样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特别怀念“弹硌硌”?
答:
14.第八段到第十段,主要以什么手法描写和揭示了“路”的哪些内在意义?(4分)
答:
15.最后五段分别描写了“路”和“路口”,两者有什么相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重点?(4分)
答:
16.这篇散文不仅仅只是描写了“校园的路”,那么究竟还描写了哪些“路”?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你作简要分析和评价。(不少于80字)(5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