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新网2005年11月10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9日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
就中国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重要演讲。他明确指出,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胡锦涛在晚宴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改革开放27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7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结合近代历史,概括近代中国自1839年以来在外交上成功维护主权的几次重大表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就“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许多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请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和中国建交的几次热潮及形成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13分)20L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盛大开幕,广州继上海之后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1)广州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其被迫开放的同时,中国的哪些主权也遭到破坏?(2分)
(2)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由于敌人力量太强大,起义最终失败。后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请问这次起义是由哪个组织领导的?这个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各是什么?(4分)
(3)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广州召开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请问是第几次?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3分)
(4)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顽强抵抗,但仍然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l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请问中国这一时期失去大片领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5)有人说:“1984年,对于广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简要分析原因)?(3分)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1分)他又进行了怎样的实践?(2分)
材料二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日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日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日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
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 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3)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6分)
材料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4)材料四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材料三有何联系?(3分)
(5)请给上述四则材料拟定一个主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多数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参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时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
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
(3)根据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793年6月3日通过的关于将流亡者产业分成小块出售的法令,自霜月二日(1793年11月21日)起棱椎广应用于所有国有产业,已被收归国有的慈善机构和教育事业
的财产,已
被处决的犯人和被流放的神甫的财产均按同样办法处理。把土地分成小块诚然能使相当数量的农民从此拥有土地或使更多的农民能扩大其农庄。……1793年6月10日法令允许按人口平分市镇公地,使每个居民都能分得一份土地。
——勒菲弗尔《法
国革命史》
材料2这一时期(19世纪末),法国农业发展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缓慢,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法国虽然土地肥沃,气候良好,但单住面积产量并不很高。当时,法回几种主要作物的产量只居世界第11—17位。
19世纪未,法国共有农户560多万,农业人口占60%以上。耕种5公顷以下的400万户(占70%以上),只有650万公顷土地。……小农抵押借款的数额增加到250亿法朗,大批破产农民开始沦为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农民贫困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机器和农艺科学的广泛应用,并间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材料3自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速一点看英国要算最革命的国家。——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材料4历史学家们普追同靠大约从1688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这段时间是大土地所有者集团的黄金时代。他们在这个国家(指英国)的一些重要地区中迅速的扩展自己的势力。这种扩展往往以牺牲小乡绅的、特别是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是一个农业技术正在革新的时代,……因为使用新技术花费大大,中小农民难以支付。毫无疑问,那些大的农业集团通过高利润,低成本而获得大部分增长益。
——B.摩尔《民主和专制的杜会起源》
回答:
(1)比较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对土地的处置方式有何不同?
(2)结合有关材料和教材中的知识说明马克思所说的“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指的是什么?马克思为什么因此说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6分)
(3)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经营的不同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4)通过以上材料,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和苏联两国力量的巨大增长,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局,具有重大意义。正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政治上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欧洲国家,似乎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和苏俄已经成为超级大国,它们的地位在战后年代里由于核武器的发展越来越巩固了。
——《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三
1970年 |
美 |
日 |
西德 |
法国 |
资本主义世界 |
工业总产值 |
37.8 |
9.45 |
10.1 |
6.5 |
100% |
出口贸易 |
15.2 |
6.9 |
12.2 |
6.4 |
100% |
黄金外汇储备 |
5.3 |
5.2 |
14.6 |
5.3 |
100% |
材料四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⑵材料二中阿登纳为改变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提出了什么主张?举例说明他的主张是否得到了落实?
⑶根据材料三、四,谈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怎样的影响?
⑷上述材料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