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雨果《炮兽》中的几节文字,完成7—9题。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袋伪钞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一块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一根桠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大炮颠踬了一下。炮手也抓住这个难逢的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大炮有点倾斜。汉子拿着铁棍使劲往上抬,意在使它翻一个身。这只庞然大物倒下来了,声音像一口大钟跌下地来那么响,汉子浑身冒汗,用尽力气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倒的怪物的青铜脖子上。
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
7. 全体船员为什么“发出了一声呼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画曲线的几句描写,展现了年老乘客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______ _______
9. “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这一句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969年7月,阿波罗号在月球登陆,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地球以外的星球上。34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为了使人类的脚步迈得更远,他们将目标瞄向了邻近的火星。
经过数万年的人类繁衍,今天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日渐膨胀的人口压力、日益匮乏的资源压力都迫使人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寻找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是可能的解决途径之一,人类的星际探索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的目的。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理所当然成为人类优先探索的目标。火星的表面有水和火山存在的迹象,与地球相似,这是导致生命起源的重要因素,因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各国政府、科幻作家、电影导演、新闻媒体乃至普通大众都对火星表现出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兴趣。
远的不说,单单今年6月份,就先后有3个探测器开始火星之旅。科学家预测,今年底到明年初,火星轨道上有可能出现6颗探测器。科学家今年对火星如此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热情。今年8月27日,火星将运行到6万年来距离地球最近的位置,火星的亮度也将达到负三等,这一罕见的天文奇观最近一次出现在公元前7.5万年。这一万载难逢的机会,科学家们岂肯错过?
目前这些航天器都没有载人,但发展载人火星飞船是迟早的事。不过,登月难,登火星更难。个中原因归结到底仍是技术上的问题。单就登上火星而言,登月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问题出在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上。火星距离地球1.9亿公里,而月球与地球仅相距38.4万公里,现在的航天器从地球到火星飞行至少半年,在此期间宇航员的给养供应肯定会发生困难。科学家提出,提高航天器速度和设计可循环利用资源的设备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登上火星仅仅是火星探索的初级阶段。科学家进一步设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定居点。历史上,人类定居的日子与漂泊的岁月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很有可能,部分人类后裔将再次漂泊,但这次他们的漂泊之地不再是拥挤的地球,而将是浩瀚的宇宙。
(《到火星去定居》)
6.下列不属于“个中原因归结到底仍是技术上的问题”中所指的“技术问题”的一项是
A.宇航员给养的解决 B.登月技术的实现
C.航天器速度的提高 D.可循环利用资源的设备的设计
7.下列对人们广泛关注火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便于人们进行研究。
B.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可能是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C.今天的地球已不堪重负,科学家设想在火星上建立一个人类定居点。
D.登月技术的实现、登月的成功,使人类登上火星成了迟早的事。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03年是人类历史上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年,因而各国掀起了火星探索的热潮。
B.浩瀚宇宙中,除了月球,只有火星是人类探索的目标,登上火星仅仅是火星探索的初级阶段,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定居点才是科学家的目的。
C.如果人类能居住到火星上去,那么地球上人口日渐膨胀、资源日益匮乏的压力就将得以解决。
D.人类将自己的足迹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是从月球开始的,随着科学家的努力,火星将成为人类涉足宇宙的又一个星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美意朦胧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感。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感,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的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5.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格律给以否定。 |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5分)
①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或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
②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二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与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有些本是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有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有些人话说得好些,有些人话说得差些,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的艺术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之类的口口著作,《左传》、《史记》、《汉书》之类的□□著作,《水经注》、《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的口口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文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目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范围看得很广的。
5、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个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子“过去对此曾有争议”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
6、第③段空格中应填上的成语_________ 源于孟郊的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7、第③段中“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这是______
A.黑格尔 | B.克罗齐 | C.莱辛 | D.本文作者)的观点,“基本共同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就第①段的文意来看,属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还有很多种,除本文所列举的,再各举一例:空间艺术:______;时间艺术:______。
9、本文第④段的中心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胞或者简单有害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我的记忆不如他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经记忆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这种记忆量不大,记忆时间短,而且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选《参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2.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择死与择生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请写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另外举例加以解释。(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