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正直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
②当不至有所龃龉()
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
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
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
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
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5.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
(《史记管宴列传》)下面句中划线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鲍叔遂进管仲()
A.进献 | B.进言 | C.靠近 | D.举荐 |
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 B.而心目耳力俱穷 |
C.固将愁苦而终穷 | D.穷凶极恶 |
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B.吾从而师之 |
C.鲍叔终善遇之 | D.孟尝君客我 |
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三国志》)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
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②唇吻翕辟()
③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④连辟公府,不就()
⑤秦国辟远()
⑥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小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下边各句中划线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③或凭几学书()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下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室西连于中闺 | B.东犬西吠 |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D.北救赵而西却秦 |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迨诸父异爨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 |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贫者自南海还 |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 D.名达于缙绅间 |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A.垣 | B.墙 | C.垣墙 | D.周 |
本段从、、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作者又具体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和及心情的。
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是,以动显静的句子是
,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