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之谋,是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B.今若师未赵叩:攻打
C.魏若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D.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摄:代理
B.周有机辩,能敷奏敷:敷衍
C.太宗怪其能怪:以……为怪
D.令直门下省直:通“置”,安置

下列句子最能说明马周“深识事端”的一句是()

A.马周通过“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
B.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C.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D.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信任马周推荐的人,这是因为他推荐的大多数人都能合太宗的心意。
B.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C.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和事能秉公直言,因此官至吏部尚书。
D.太宗求贤若渴,而且一旦给像马周这样有才的人委于重任,就会十分信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B.陈力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C.既来之,则之安:使……安定
D.岂孔子知之徒: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颛臾有动中,必摇其精
B.危不持,颠而不扶襟三江带五湖
C.今由求也,相夫子客亦知夫水月乎
D.冉有亦知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
自 在 萧 墙 而 其 欲 则 在 颛 臾 知 忧 不 在 此 而 曰 忧 是 以 为 君 子 之 所 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两个“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结合两段选文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生而母没。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时义恭就太租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说。
迁正员郎。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赳曰:“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讵可轻往邪?”当曰:“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得共坐。”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既而呼左右曰:“移我远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摽遇如此。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余响久之不绝。张氏后进至今慕之,其源流起自敷也。迁黄门侍郎,始兴王浚后军长史,司徒左长史。未拜,父在吴兴亡,自发都至吴兴成服,凡十余曰,始进水浆。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世父茂度每止譬之,辄更感恸,绝而复续。茂度曰:“我冀譬汝有益,但更甚耳。”自是不复往。未期而卒,时年四十一。
琅邪颜延之书吊茂度曰:“贤弟子少履贞规,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见慰说,岂谓中年,奄为长往,闻问悼心,有兼恒痛。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其见重如此。世祖即位,诏曰:“司徒故左长史张敷,贞心简立,幼树风规。居哀毁灭,孝道淳至,宜在追甄,于以报美。可追赠侍中。”于是改其所居称为孝张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录之缄:封存
B.敷赴假还江陵会:正赶上
C.以敷同省名家,欲之诣:拜访,到……去
D.琅邪颜延之书茂度曰吊:凭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敷“孝道淳至”的一组是()
①年数岁,问母所在②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③见从母,常悲感哽咽④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⑤葬毕,不进盐菜,遂毁瘠成疾⑥长怀理要,清风素气,得之天然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从小就懂得孝道,虽然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母亲,但却非常想念她,所以当他得到母亲的遗物后就收藏起来,每当思念时就拿出来观看。
B.张敷也是一个依自己性情做事的人,当皇帝让他带一个僧人去西行时,他以难以忍受闲杂人为由,拒绝了皇上的要求,使得皇上很不高兴。
C.张敷虽不慕权贵,但对于同官阶的狄当、周赳拜访自己时,却能以礼相待;只是在接待的最后自己有事先离开了。
D.父亲死后,张敷悲伤万分,当伯父劝他时,他悲伤得就更加厉害了。由于他优良的品行,使得琅邪的颜延之和他结成了忘年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感恩,辄开笥流涕。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2)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3)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祐辞而已,守志如初。谢:道歉
B.纵子无,奈先君何?耻:觉得……羞耻
C.卿二千石子而自贱事业:从事,做
D.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之。遗 :赠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壮也,犹不如人。功曹以祐倨,请黜
B.吾属今之虏矣!上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
C.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昔马援薏苡②兴谤。
D.吾还也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清节。

下列句子,句式与“常牧豕于长垣泽中”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沛公安在?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此题考查断句,要结合句意断句,共13处,每错3处扣1分。
(2)联系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人
B.故常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之拒:抵御
D.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下不忌爽籁发清风生
B.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C.孔明移军至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D.不觉其言之发是社稷之臣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宥 过 无 大 刑 故 无 小 帝 者 之 政 也 以 佚 道 使 人 虽 劳 不 怨 以 生 道 杀 人 虽 死 不 怨 杀 者 王 者 之 事 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