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
| B.今若师未叩赵叩:攻打 |
|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
| D.会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
|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
|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
|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
|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
|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
|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①、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②,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生之;元气阴阳之坏,人由生之。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③溲,筑为墙桓、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
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受罚亦大矣。予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 、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柳宗元《天说》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相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刘禹锡《天论(上)》(节选)
【注】①果蓏(luǒ):一种瓜类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②壅底:堵塞。③偃:厕所。④堇荼(jǐn tú):野生的苦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者,举不能知天 举:全、皆 |
| B.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息:使……休息 |
| C.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信:确实 |
| D.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遂:成功、顺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B.虫之祸物也滋甚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 |
| C.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 D.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说》开篇先引用了韩愈的“天说”。在韩愈看来,食物坏了会长虫,人体坏了会生疮,这些都是在“坏”中诞生的,人类是阴阳元气的腐败物,是天的敌人,上天就让人有各种灾难。 |
| B.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上玄下黄,这是天地,中间的,是元气。像寒暑这些,都属于阴阳。指出天、地、阴阳与果瓜、草木等同样都是自然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没有意志,不能赏功罚恶。 |
| C.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儒家学者要以“仁义”“游其内”,生生死死,泰然处之,而没有必要把存亡得失寄托在“果窳、痈痔、草木”这些自然物上。 |
| D.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为“阴骘之说”,一为“自然之说”。韩愈的“天说”属“自然之说”,柳宗元的“天说”属“阴骘之说”。刘禹锡是倾向于肯定柳宗元的“天说”的,但又认为柳宗元的“阴骘之说”有片面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3分)
译文:
(2)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3分)
译文:
(3)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
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亲政篇【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
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
,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 |
| 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 |
|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
|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
|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
|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
|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4分)
译文:
⑵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译文:
⑶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谓不忝尔祖矣忝:辱没 |
| B.妻以宗室女妻:妻子 |
| C.累迁江夏内史迁:升职 |
| D.时竺超民执义宣执: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若属皆且为所虏 |
| B.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C.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蟹六跪而二螯 |
| D.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余船以次俱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方人而时时想 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
|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让他无功而返,最终杀了被竺超民抓住的义宣。 |
|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译文: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译文:
(3)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zhuó)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piè)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
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chài)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chóng)死矣。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 之相:辅佐 |
| B.扌豕崔杼之子扌豕 :挑拔 |
|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诛:杀掉 |
|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与:结交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庄公死,更立景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B.得庆封,负之斧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 C.后世以为法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
|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
|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
|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
翻译。
①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
其孤,以亡其大夫。
②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安禄山反,玄宗西狩,维为贼得,以药下利①,阳喑②。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
事中。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工皆泣,维闻悲甚,赋诗悼痛。贼平,皆下狱。或以诗闻行在,时缙位已显,请削官赎维罪,肃宗亦自怜之,下迁太子中允。久之,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缙为蜀州刺史未还,维自表“己有五短,缙五长,臣在省户,缙远方,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议者不之罪。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上元初卒,年六十一。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又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赠秘书监。
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宝应中,代宗语缙曰:“朕尝于诸王座闻维乐章,今传几何?”遣中人王承华往取,缙裒③集数十百篇上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维传》)
注:①下利:是一种病症。古医籍中痢疾与泄泻的统称。②喑,哑。③裒,搜集。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九岁知属辞属:写作。 |
| B.母丧,毁几不生毁:哀毁,因居丧过度哀痛而损害健康。 |
| C.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然:这样做。 |
| D.别墅在辋川,地奇胜胜:优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母亲去世后,他痛不欲生,丧期满后,他升官至给事中。 |
| B.叛乱平定后,王维下狱。有人把王维的诗传到行宫,当时王缙已居显位,他请求降职来给王维赎罪。 |
| C.王维的别墅在辋川,景色非常美,他和诗友在那儿游玩,但因信佛,后来他上表将别墅改为寺庙。 |
| D.王维的绘画才能当世一流,他的画有不同凡响的境界,所以当时的文人学者都自愧弗如。 |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议者不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