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①、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②,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生之;元气阴阳之坏,人由生之。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③溲,筑为墙桓、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受罚亦大矣。予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 、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柳宗元《天说》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相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刘禹锡《天论(上)》(节选)
【注】①果蓏(luǒ):一种瓜类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②壅底:堵塞。③偃:厕所。④堇荼(jǐn tú):野生的苦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举不能知天 举:全、皆 |
B.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息:使……休息 |
C.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信:确实 |
D.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遂:成功、顺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B.虫之祸物也滋甚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 |
C.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D.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说》开篇先引用了韩愈的“天说”。在韩愈看来,食物坏了会长虫,人体坏了会生疮,这些都是在“坏”中诞生的,人类是阴阳元气的腐败物,是天的敌人,上天就让人有各种灾难。 |
B.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上玄下黄,这是天地,中间的,是元气。像寒暑这些,都属于阴阳。指出天、地、阴阳与果瓜、草木等同样都是自然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没有意志,不能赏功罚恶。 |
C.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儒家学者要以“仁义”“游其内”,生生死死,泰然处之,而没有必要把存亡得失寄托在“果窳、痈痔、草木”这些自然物上。 |
D.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为“阴骘之说”,一为“自然之说”。韩愈的“天说”属“自然之说”,柳宗元的“天说”属“阴骘之说”。刘禹锡是倾向于肯定柳宗元的“天说”的,但又认为柳宗元的“阴骘之说”有片面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3分)
译文:
(2)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3分)
译文:
(3)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4分)
译文: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君疑之,谢吴起谢:道歉 |
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 |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
C.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⑵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鄜州洛郊主薄。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而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以无虞虞:忧患。 |
B.秩满,县人为立生祠秩:任职。 |
C.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告诉。 |
D.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领:管理。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廉能换郿县诸侯以惠爱为德 |
B.自是被召乃敢进见而后乃今培风 |
C.衡历数其罪 山原旷其盈视 |
D.哀宗为之动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②衡上章极言③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④哀宗为之动容⑤招集溃军以须其至⑥“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面对天灾人祸,能积极应对。做威戎县令时,遇到饥荒年份,他上报实情,请求赈灾,救活了很多人;夏人乘地震城墙坍塌入侵,他率人抵抗,守住了城池。 |
B.商衡正直敢言,进谏被皇上采纳。哀宗在位时,郕国夫人和户部侍郎曹温的女儿自恃皇亲国戚,干预朝政,商衡上书进谏,揭发她们的罪状,使她们及其亲属受到惩治。 |
C.商衡有治政才能,得到重用。丞相完颜赛上奏请求皇上任命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而枢密院想留住商衡,皇上则认为外省位置重要,应该同意丞相的请求,后又下诏提拔商衡。 |
D.商衡英勇不屈,以身殉国。徒单兀典兵败,商衡在招集溃兵等待诸帅时被敌兵俘获,融人威胁利诱想让他投降,他大义凛然,拒不投降,最后引刀自刎,以死报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阅读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注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注】稽颡: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弓马,勇力绝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侪类以此少之少:嫉妒
C﹒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忤:抵触、触犯
D﹒帝因召济,切让之让:责备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②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还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
C.王济外表儒雅,但为人刻薄善妒,喜欢用言语伤人,同辈人因此轻视他。他的言辞又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时,王济则以直切之语予以回敬。 |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鸿门宴》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谢:感谢 |
B.间者兵数起,多亡匿 兵:战争 |
C.世莫能闻也 闻:得知 |
D.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卒:最终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
B.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
C.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
D.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年轻时外出求学,他曾跟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后来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魏王。 |
B.陈平投奔项羽,得到项羽的重用。陈平被封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的部下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后来项王发怒要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只好逃走。 |
C.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策划跟其他官员合谋,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
D.陈平喜欢读书,跟哥哥兄弟情深,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跟随当世英豪屡被赏识重用,官至丞相。他有战功,有谋略,却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②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