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鄜州洛郊主薄。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而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以无虞虞:忧患。
B.秩满,县人为立生祠秩:任职。
C.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告诉。
D.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领:管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能换郿县诸侯惠爱为德
B.自是被召敢进见而后今培风
C.衡历数罪 山原旷盈视
D.哀宗之动容 胡乎遑遑欲何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   ②衡上章极言   ③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④哀宗为之动容   ⑤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⑥“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面对天灾人祸,能积极应对。做威戎县令时,遇到饥荒年份,他上报实情,请求赈灾,救活了很多人;夏人乘地震城墙坍塌入侵,他率人抵抗,守住了城池。
B.商衡正直敢言,进谏被皇上采纳。哀宗在位时,郕国夫人和户部侍郎曹温的女儿自恃皇亲国戚,干预朝政,商衡上书进谏,揭发她们的罪状,使她们及其亲属受到惩治。
C.商衡有治政才能,得到重用。丞相完颜赛上奏请求皇上任命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而枢密院想留住商衡,皇上则认为外省位置重要,应该同意丞相的请求,后又下诏提拔商衡。
D.商衡英勇不屈,以身殉国。徒单兀典兵败,商衡在招集溃兵等待诸帅时被敌兵俘获,融人威胁利诱想让他投降,他大义凛然,拒不投降,最后引刀自刎,以死报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结构助词“的”
B.令人皆和习之代词,代指“大风歌”
C.佯狂不知所之者助词,无义
D.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 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D.大阉亦逡巡畏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①。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廉隅,喻人品行方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D.昭犹惮芝,不为通通:通报,传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老,唯在诸君或取诸怀抱
B.以鹿车推载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又芝故郡将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而宾客每不与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司马芝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少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强横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不徇私情。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①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史,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夫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史,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①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待者,取亲中裙厕②窬③,身自浣涤,复与待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徒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释:①谓闲燕之时。燕,安也。②厕,通“侧”,侧身。③窬,水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从我乎?若:如果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名:名字
C.万石君让曰让:退让 D.乃谢罢庆谢:喝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建元二年,郎中令工臧以文学获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D.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②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复与待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原为河内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态度恭敬,后来他的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做到了才千石的官位,由此他被呼为“万石君”。
B.石奋的谨慎恭敬甚至影响到他家的仆人,他以恭敬态度对待皇上有时赐给他食物,服丧时悲哀而伤痛,由此石奋家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
C.石奋的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然后亲自洗涤长辈的衣服,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回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很生气,自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大步快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2)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