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视为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宣言”,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指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年。
材料二 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贫穷的渔村。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7年深圳实现GDP6 801亿元,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率先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达到10 684美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如最平建立“劳务市场”“原材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结合材料二谈谈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6分)
辨析: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律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
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
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自然界的主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09年8月15日,张三和李四约定:张三将其祖传的一幅名画卖与李四,价款为10万元。8月20日,双方同时履行各自义务。8月16日,因王五出价12万元,张三将祖传名画卖于王五。
请问:李四能否在8月16日要求张三承担违约责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