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多吃少长肉
阿曼达•斯帕克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进食习惯研究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进食行为研究中心之一。这个非同寻常的烹饪帝国的女王是这个大学的营养学家芭芭拉•罗尔斯教授。该实验室最近研究的课题是热量密度,即一定量的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对饱觉和体重控制的影响。芭芭拉在她的新书《食量测定进餐计划》中称这项研究为 “食量测定法”。
罗尔斯发现,饱觉,即吃饱的感觉,是针对某一种食物而言的。也就是说,人们吃饱一种食物之后,他们还吃得下另一种食物。罗尔斯说,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吃饱饭后总还有肚子吃甜食”。人类每天的饭量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热量不一样,这个看法现在已为营养学家所接受,罗尔斯是最先提出这个看法的人之一。
然而,她还发现一个明显的矛盾:当食物分量“超大”时,人们吃得更多。她的实验室给成年人提供四种分量不同的通心面和干酪,吃最大一份的人比吃最小一份的人多吃进去30%的热量,而受试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发觉饭菜分量不同。同样,罗尔斯用三明治搞了一次实验,让男人和女人吃6英寸、8英寸、10英寸和 12英寸等大小不同的三明治。与吃6英寸三明冶的人相比,吃12英寸三明冶的女人多摄取31%的热量,而男人则多摄取了56%的热量。饭后问他们有几成饱,不管吃的三明治大小如何,食客们的回答没有多少区别。罗尔斯说:“至于人们为何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这也是我们正研究的问题。不过,显然视觉和人的暗示很重要。”食量测定研究中显而易见的是,体重控制的关键在于“食物的选取,可以使你在吃饱的同时降低热量的摄取”。感觉吃不饱是多数“节食计划”实施不顺或长久不了的一个原因。罗尔斯在书中写道:“体重控制中缺少了饱觉这个因素。”有人说让人们少吃就可以扭转美国肥胖人增多的局面,罗尔斯对这种说法很不赞成。她说: “人们需要多吃热量密度低的食物,比如水果和蔬菜,这样他们不仅能吃饱而且可以得到足够的热量。”《2005年美国人节食指南》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研究表明,鼓励身体超重的家庭多吃水果和蔬菜,这样减肥的效果比不让他们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要好得多。罗尔斯说:“看来强调人们能吃什么比强调他们不应该吃什么更具有可持续性。”
根据食物包装标签,热量密度很容易计算出来。将一份食物的热量除以重量(克)就可以得出这份食物的热量密度。利用食量测定法控制体重,罗尔斯建议食用热量小于重量(克)的食物,这样热量密度就会低于1(多数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都可以)。热量等于或略高于重量的食物也可以,热量密度在l和2之间的食物 (豆类、鱼、没有脂肪或皮的鸡肉、土豆、大米等)也行。热量为其重量两倍以上的食物(冰淇淋、牛肉、炸薯条、干酪、炸薯片、脆饼干、曲奇饼、咸肉)则需要控制。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罗尔斯还研究了食物多样性对人的饭量的影响。如果一餐四道菜,学生们的饭量将比一餐一道菜多吃60%。吃四种不同馅的三明冶,护士学校的学生们饭量将比只吃一种馅的三明冶增加33%。就连食物的样子也会影响人们的饭量:如果供应三种不同的意大利面食,志愿者的饭量将比只供应一种增加 15%。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3月20日)对“热量密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食物分量越大,热量密度越高,反之,热量密度越低。 |
B.计算热量密度的方法是用一份食物的热量除重量(克),就可以得出这份食物的热量密度。 |
C.热量密度,是一定量的食物中所含的热量,它对饱觉和体重的控制有影响。 |
D.人们在进餐时,热量密度为其重量两倍以上的食物(冰淇淋、牛肉、炸薯条、干酪、炸薯片、脆饼干、曲奇饼、咸肉)需要控制。 |
下列说话,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罗尔斯最先提出了现在已为营养学家所接受的一个看法——人类每天的饭量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热量不一样。 |
B.人们吃饱一种食物之后,他们还吃得下另一种食物,是因为人的饱觉(吃饱的感觉)是针对某一种食物而言的。 |
C.罗尔斯不大赞成有人说的让人们少吃就可以扭转美国肥胖人增多的局面这种说法。 |
D.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的样子对人的饭量有影响,因此,只要注意了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的样子就能少长肉,不会长胖。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尔斯已经找到了“饭后问他们有几成饱,不管吃的三明治大小如何,食客们的回答没有多少区别”的原因。 |
B.根据罗尔斯的研究成果,体重控制的关键在于食物的选取,即使吃热量密度在2以上的食物,对体重控制也没有多大关系。 |
C.如果食物包装标签上标明该食物的热量密度,人们在选取食品时便可以比较每份食品所含的热量,这样,人们控制体重就较容易了。 |
D.根据罗尔斯的研究成果,今后的食品企业要注意多生产品种多样、样子新奇的食品,这样人们才会多吃,才有助于控制体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
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
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
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
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
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康熙字典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作用。
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成的特殊艺术形象来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断进行准确的观察、归纳、总结和抽象出来的知识体系。而且我们从学科设置上看,音乐与科学是不同的两类领域,反映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评价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个领域活动中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思维形式、不同的话语体系、或者不同的生活习俗。
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形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学科的分门别类。科学与音乐艺术类在形式上分了家,并各自向着自己学科的方向深入发展,内容也越分越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学科的细分有利于人们集中把握不同文化现象的功能、特点与内部规律;有利于更具体的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开拓和发明。无论是科学还是音乐艺术,各类学科的发展,都获得了自身的成果,而且还在不断地创新改革。、因此,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要按照音乐艺术与科学自身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来规划、管理方向性人才的培养。
音乐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哲学、宗教等有着同样极为复杂的关系。正因为这两种文化形态如并蒂莲式发展的必然趋势,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与科学之间毫无疑问地有了共同的基础。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音乐艺术不仅能为人类创造出相当的物质文化,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精神财富,真善美常常是融合一体的。
音乐有助于促进科学思维中形象的组合并给予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概念和规律来塑造世界,有助于引导科学家关注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内涵,保持自由和谐的创造思维情景,从而大大扩展了思维领域。反过来,科学不断创造出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新材质,为音乐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体现提供了观实性和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促成了新的技术革命,为音乐家带来了前所未有、意想不到的崭新的视觉、听觉与感官的天地。在当今社会,要寻找一张完全没有科技痕迹的音乐唱片或CD,几乎是不可能了。在音乐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环节都体现着科技含量。
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与生俱来和密切相关的。音乐是探索人类的心灵,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手段;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工具。因此,音乐与科技的融合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音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越来越科技化,科学在音乐的灵感启发下越来越艺术化。音乐与科学的交融,,必将使人类文明翻出更绚烂的一页。(摘编自欧阳文思《“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关于“音乐”与“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感性”的东西,即需要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成的特殊艺术形象来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从而引起人们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
B.自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断进行准确的观察、归纳、总结和抽象出来的知识体系,它与音乐有着不同的思维形式、话语体系和生活习俗。 |
C.音乐可以促进科学思维中形象的组合并给予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引导科学家关注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内涵,保持自由和谐的创造思维情景。 |
D.科学发展为音乐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体现提供了现实性和更广阔的空问,新技术革命也为音乐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视觉、听觉与感官的天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与音乐艺术类在形式上分了家,并各自向着自己学科的方向深入发展,内容也越分越细,从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
B.对学科分门别类研究,人们能集中把握不同文化现象的功能、特点与内部规律,更具体的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开拓和发明。 |
C.作为艺术门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与科学之间毫无疑问地有着共同的基础,因而这两种文化形态也就出现了如并蒂莲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
D.音乐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哲学、宗教等有着同样极为复杂的关系,音乐与科学不仅能为人类创造物质文化,同时也可以创造精神财富。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艺术与科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要进行分门别类来规划、管理,这样也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 |
B.人生在世,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还要追求精神生活,音乐可以探索人类的心灵,创造人类精神文明,而科学则可以帮助人类探索世界,创造物质文明。 |
C.音乐与科技的融合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科学家和音乐家互相可以从音乐和科学那里得到灵感和启示,这种灵感和启示是相通的,也是可以转化的。 |
D.音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越来越科技化,科学在音乐的灵感启发下越来越艺术化,这种趋势要求音乐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家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气一身清风两袖
蔡元培一生,甚为清苦。
蔡元培在上海办女校的同时兼办《警钟》报,十分艰苦。冬日滴水成冰,室内无烤火设备,蔡先生披件蓝色棉大衣,每晚要写两篇论文(一文言,一白话),其右手冻疮溃裂,肿得如馒头一般。右手套一只半截露指的手套写稿,左手放在大衣袋里取暖,清涕直流如水。是年除夕,报社经济窘迫到揭不开锅。蔡先生不得不与同仁某君商量,借他一颗蜜蜡朝珠去典当;谁知当铺朝奉说是假的,只能典一块钱。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初,上下班都是步行。孙宝琦看不过去,送他一部马车。当孙再访时,发现马车并未曾用,因为没有马,孙宝琦又送去一匹马。当北平街上已飞驰流线型汽车时,蔡元培仍坐在表斑面驳的马车车厢里到北大上下班。他在南京临时政府任教育总长时,强调平民化,除去总长、次长,其余工作人员统称部员,不授官职,月薪一律三十元。到北平后,他兼总长是尽义务,不领工资。
蔡元培一生好酒。据程沧波回忆,蔡元培在南京中研院岁月,每顿中午要喝一点酒,用的是锡制方型暖壶(里圆,夹层放开水温酒),不吃饭,因胃病只吃几片面包,菜是中研院食堂大锅菜。任鸿隽说,蔡元培在南京没有私宅,住成贤街中研院大宿舍。他与某君住里外两间,他住里面,外出须经某君之屋;而蔡先生平时起身较早,外间某君犹酣睡未醒。先生恐惊动他,只好在己室看书,等某君起床后,他才盥洗。蔡元培专任中研院院长后应酬多、开销大,一次有关人士在他的工资袋里多放了二百元。他很奇怪,得知真相后,当场将钱退了回去,并召集部属开会,说:“一切要按规定办理,生活苦些不要紧,但守法必须要严格做到。”
有趣的是1932年前后,陈西滢与蔡元培同车由宁赴北平。在火车上蔡先生请陈西滢喝酒(朱家骅送的)吃饭。结账时,陈西滢要买单,先生坚持由他开销。理由很可笑:“中央委员乘车是不用花钱的,所以这一次一个钱也没有花,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安。”陈西滢说蔡先生的人格“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
蔡元培曾出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先后寓居京、宁、沪、杭等地,一直是赁屋而居,寄人篱下。鉴此,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称其类似今天的“无壳蜗牛”。归隐田园后,蔡元培寓居上海华山路,居所也是租赁的。这令他众多已获声名、位居庙堂的门墙桃李于心不安。1936年蔡元培七十寿诞,以胡适为首的北京大学旧师生蒋梦麟、王星拱(抚五)、罗家伦(志希)、赵畸(太侔)和丁夑林(巽甫)等以务实的精神,策划了一个“献屋祝寿”活动,让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暮年有处自己的栖身之所,可庋藏图书、潜心著述、颐养天年。门生们很认真,于蔡元培七十寿辰的前一年,便郑重其事地致函蔡先生表达这一意愿。胡适为此祝寿函措辞的妥帖,还专事给王世杰、罗家伦等写信,要他们修改。王、罗字斟句酌作了增删、润饰。其言辞之恳切,情感之真挚,境界之高远,令人称颂。信中强调献屋祝寿之举“这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纪念一个一心为公“不及其私的公民”的。蔡元培收到信后,“惭悚得很”。他经过三个月时间熟虑,终于接受了弟子们对于他奖励的美意。
天有不测风云。据《蔡元培年谱》述:“嗣因全国对日抗战,淞沪沦陷,建屋之举未能实现。”日寇的炸弹摧毁了胡适等“献屋祝寿”之梦,蔡元培直至终老,仍是一只“无壳蜗牛”。
蔡元培晚年流寓香港,目疾已重,不能阅小字,常向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借大字本书读。其时生活费用常感不敷,因中研院月薪支付少数法币,换成港币所得无几。房租既昂,又米珠薪桂,加以子女教育医药等费,难以维持。另有原在沪之苍头老妪随同来港,在难中蔡元培又不忍抛弃,食指益繁,还要款接亲朋、周济寒士。亲睹其艰的余天民说,真所谓“三晋之大夫,不若邹鲁之仆妾也”。
1940年蔡元培病逝后,社会各界举行悼念活动。国共双方首脑蒋介石、毛泽东等都致挽联。港绅罗旭苏爵士代表港督及香港各界祭文曰:“惟公之来,斯土之光!” 蒋梦麟的悼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作为蔡元培执校时的总务长,作为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蒋梦麟后来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这样回忆:“他们(指蒋梦麟和梅贻琦。梅贻琦曾任清华校长)作为昆明高校的两位领袖,都是以其苦行僧形象著称的,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从中国古训,君子“立德、立功、立言”一端看,蒋梦麟写得最贴切。
(节选自传记《百年风度》,作者张昌华)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元培曾在上海办女校,同时还办报纸,在经济条件极差时,不得已向同事借了一颗蜜蜡朝珠,这颗假朝珠只典当了一块钱。 |
B.蔡元培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在南京中研院任职时,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锅菜,一生连以供安心做学问的固定场所都没有。 |
C.在火车上,蔡元培用朋友赠送的酒请陈西滢吃饭,席间表达了对中央委员乘车不用花钱的愤慨之情,深得陈西滢的赞同。 |
D.蔡元培曾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却同中国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一生清贫,令人感叹。 |
E.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避免主观性的细节描写和议论抒情,通过客观记录蔡元培先生的生活点滴,彰显了他的高风亮节。胡适等人决定给蔡元培先生“献屋祝寿”,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请简要分析。
蔡元培的“清风两袖”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文章第三段中有“陈西滢说蔡先生的人格‘可以使人钦佩,却不一定使人师法,使人崇拜’”的话,你是否同意陈西滢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范进中举后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揍醒了他,这时旁边有人讨好着起哄说:“胡老爹这巴掌打得亲切,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这段情节如一幅漫画,仿佛围观的人那势力谄媚的脸孔就在眼前晃动。用此手法针砭科举倒是比喋喋不休的谩骂要有趣得多。不过漫画有时又像哈哈镜,容易扭曲事物的本来形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说,科举制总习惯被人放在哈哈镜里乱照。比如今人印象中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以上两点对科举功用的理解把它狭隘地缩窄为考试和作文,可在我看来,科举还应增加两条功用,这两条还是它能存活到晚清的最重要理由。一则科举是选拔官僚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体制,它可以通过授予功名,分层次地在不同地点配置官员,如进士在宫廷阁部,举人在中层行政机构,秀才沉到村庄底层,这样就可保证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清流”“浊流”的分野,一方面谈的是舆论争议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其中被看作“浊流”的秀才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宗族的形成和管理有莫大关系。历史上往往“清流”喜欢唱高调,“浊流”反而办实事,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
需要为科举正名的第二条理由是,不要误解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人人只会作八股。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除跟着一般塾师,还可请专门的私人老师,或者去书院接受试前教育,或为某名师的私淑弟子。士子本人出色,中举前接受过优秀教育的例子俯拾皆是。就如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杨度师从王闿运都是例子。如果他们全如范进般猥琐,一听中举了就中邪发疯,或如后人营造出的哈哈镜里的木讷书生,只会写得一手酸腐文,哪可能有后来那些惊世骇俗之举?
我们还可注意地方学问的草根训练素有差异,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科举一张网哪里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如近世湖湘人气质彪悍,擅长打仗,好玩政治,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条线顶下来居然力挺住了大清半壁江山,能使清半个世纪不倒。广东人好做浪漫之思,喜欢宣传鼓动的文字游戏,就多有些宣传家出来。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后来科技人才辈出与这种执着不无关系。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所以不如说科举只是官员的选拔程序,却不一定能限制他们知识结构的训练。科举不一定公平,也可能生产平庸烂人,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尽管缺陷明显。
再说说秀才的功能,秀才虽是“浊流”,却是科举底盘中人数最多的人群;秀才没有行政级别,却是乡村中自我管理的主力。秀才凭低级功名身份,往往能当上宗族族长。乡下自治靠的是宗族力量的大小。“宗族”要坐大必须要祭祖,可明清以前,祭祖是皇家贵胄的专利,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设牌位祭父母,根本没机会在家外专门设祠堂祭祀。明清百姓不甘心,终于突破了限制,不仅堂而皇之地模仿官家在外设祠堂,而且不仅嫡长子主祭,庶子也可主持祭礼。这些举动今人看来貌似平常,在当时可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这主持祭礼的活儿自然要推举有文化的人充当,他虽不是贵族,却因有文化貌似有些贵族范儿,秀才虽是“浊流”,在乡下却是香饽饽就是这个道理。下列对于科举功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 |
B.科举的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
C.科举通过有效的体制选拔官僚并授予他们功名,将官僚分层次地配置在不同地点。 |
D.科举尽管缺陷明显,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可借此选拔真正出色的官僚。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后发生的情节就像一幅漫画,有趣地针砭了科举,不过漫画就像哈哈镜,扭曲了事物的本来形象。 |
B.历史上,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但他们办实事,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
C.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并非人人只会作八股,他们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 |
D.因为科举这张网并不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所以科举下的官员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保证了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 |
B.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士子本人出色,加上中举前接受过优秀的教育,这些人可能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
C.近世江浙科技人才辈出与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的执着不是没有关系。 |
D.明清以后,百姓可以在外设祠堂,嫡长子甚至庶子也可主持祭礼,在当时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秀才因有文化貌似有贵族范儿,成为乡下受欢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