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社会思潮在实践中均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B.封建残余势力十分强大
C.帝国主义势力仍然存在 D.人民群众尚未觉醒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A.自由与平等 B.法制与科学
C.民主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D.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