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分别指的是 ( )
| A.日本侵略加深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
|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权力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地方监察 |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 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 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 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
|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 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
|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
|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
|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
|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他所批评的应该是
| A.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 | B.东汉时期的乡举里选 |
| C.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 | D.隋唐时期的科举仕进 |
柳宗元的《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 B.西汉 | C.南北朝 | D.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