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近代化进程就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机器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纵观我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1).以辛亥革命为例,分析说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近代化所作的探索。
(2).试就中国的近代化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①牛顿在进行光学实验。
②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蒲柏
③从数学开始到牛顿时代为止,数学工作由牛顿完成了一大半。——莱布尼茨
材料2: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牛顿如何从①③的方面使“自然界和自然规律”变成光明的。
(2)结合材料2归纳牛顿能使黑暗变成光明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出发提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这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材料2:德国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军事价值,在相关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材料3:政府于1945年8月投放原子弹到日本广岛、长崎,造成平民伤亡严重,爱因斯坦得知后,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爱因斯坦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怎样对待科学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员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和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简要说明该段材料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
(4)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扼要概述图一人物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4分)
(2)关于图二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为“人类的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3)概括指出图三人物领导人民展开反英斗争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与此运动相关的典型事例。(6分)
(4)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其积极意义是什么?此时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理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