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5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日前在此间表示,当今世界正超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利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
——材料一、二均摘自新华社索菲亚2000年4月24日电
材料三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对待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
(3)材料三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者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嘎吱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3分)
材料一 1949年1 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3分)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2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2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2分)
(4)200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是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你又能为这个方队的展示主题提什么建议呢?(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湘茶生产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为久远的时代,《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湖南各地便拥有“仙芝、玉律、先春、绿芽等二十六种”优质名茶品种,其中不少还是向朝庭进贡的贡茶。在茶叶的加工制作工艺上,唐代时期的南岳衡山,便掌握了蒸青困茶的技术,并有“白鹤茶”、“石廪茶”等名品向朝庭进贡;到了明代又有了草子、杨树、雨前、雨后等散茶名品。据各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期向朝庭的贡品茶还有古丈毛尖,沅陵碣滩茶,安化云雾茶、渠水薄,岳阳君山之黄鹤翎、君山毛尖,资兴狗脑茶,常宁塔山山岚茶,永兴黄竹白毫等。
材料二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 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
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波士顿倾茶事件)。
材料三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年代类别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37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四据上海商会记载,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 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料一反映古代湖南茶叶生产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帕特农神庙坐落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它是供奉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材料三:“帕特农神庙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帕特农神庙的魅力,在于神化,在于历史,还是在于建筑艺术?我认为,一切审美对象给人的第一震撼必然是外显形态,因此帕特农的力量,也首先在于无与伦比的造型美。”
——余秋雨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
(2)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你能指出帕特农神庙建筑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地方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