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秋,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回答:
(1)试结合过渡时期的历史内容分析作出有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
(2)八大提出了哪些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
(3)后来这些方针和设想并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举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违反八大精神的主要事例。
(4)分析八大方针和设想未能认真贯彻和落实的原因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材料三】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工人状况:(1)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2)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3)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4)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4)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材料四】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回答:
(1)分析《明会典》和《金瓶梅》的原作者对于明朝妇女的婚姻观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发展特点?
(2)材料三与材料四分别认为近代英国工人的状况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于探究英国工人的状况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近代英国工人发展的何种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