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
在美国学者哈特所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人选。(见图)
请回答:(5分)
(1)从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100人》的理由。(2分)
(2)你认为作者选择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上再选取一位人物,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3
欧洲的重新崛起(6分)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格《七大洲四十年》
请回答:
(1)列举20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相互对抗的史实一例,并分析它的影响。(2分)
(2)戴高乐总统对记者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为实现上述思想,欧洲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欧洲国家的重新崛起对世界格局起了什么作用?(1分)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构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用以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8分)
请回答:
(1)孟德斯鸠和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图4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的?(2分)
(3)美国宪法制定原则及主要内容是何?(2分)
(4)用一段话描述上述四幅图之间的关系。(2分)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住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虽然船不会立刻沉没,他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这段文字是英国第一个正式访华的公使马嘎尔尼在1794年写下的。请回答:
(1)马嘎尔尼所指的几位“船长”是谁?(2分)
(2)选择一个典型的“船长”,概说其主要功绩。(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当前,国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广为流传,那就是把“计划”一词完全贬义化。有些人主张什么都应该市场化,根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宏观调控,政府只要充当“守夜人”就可以了。这种过度摒弃计划的泛市场化观念,很不正常,也是错误的。
——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
计划和市场,其实在邓小平那里早已有定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提出在哪一重大会议后?(2分)
(2)你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