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三角贸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说:“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78年 |
1992年 |
公有制经济 |
全民所有制经济 |
80.8% |
51.4%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19.2% |
35.0% |
|
私有经济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
0 |
5.8% |
请完成:
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据此完成:
(1)20世纪50~7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2)“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什么?探索的实践效果怎样?产生了什么理论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经验教训?
读歌曲《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完成:
(1)“一九七九年”那个春天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决策?决定1979年春天以后巨变的重要会议是什么?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建立了经济特区。中国共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有什么作用?
(3)1992年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到:“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鹊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