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沙 尘 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
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苑广阔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
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就是一句本身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媒体盘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事件,也不管其代表了网友公众一种怎样的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一样。
(选自2014年12月8日《光明日报》)下面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对它们的盘点,让人们感到亲切的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
B.“网络流行语”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因此它就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一种总结。 |
C.“网络流行语”被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多数是以调侃、自嘲为目的。 |
D.“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 |
下列各项中对“且行且珍惜”这一网络流行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影视明星马伊琍用来规劝自己丈夫文章浪子回头的,后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
B.这句话本身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
C.这句话提醒人们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就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了。 |
D.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汲取教训,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度流行语,虽然寿命都很短暂,但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
B.网络流行语的新旧交替,可以看做是在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
C.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D.网络流行语就像过去的老照片,再过一段时间,就一定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守武:硅芯铸就辉煌
李艳平
1919年,王守武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东山莫釐王氏,王家也是中国近代罕见的科技世家。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崇尚实学,曾力荐科举试卷不重程式的蔡元培为进士。父亲王季同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是迄今所知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王守武六年级时,在上海私立民智中小学读书。1930年校刊《民智》第11期“男生专号”上刊登了王守武的短文《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责任》。此时王守武年仅11岁,年纪虽尚幼小,但理想和抱负已十分明确。
1935年,王守武考入同济大学预科,次年进入工学院电工机械系学习。在同济大学,王守武各门功课的学习都十分顺利,成绩优异。
1945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工程力学。1950年,王守武一家通过印度大使馆办理了难民证,乘船经香港回国。王守武回国前并未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王守武回忆说,“当时只想为祖国作点贡献,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中科院让我去,我就去了。”
回国初期,王守武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王守武开始接触半导体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应用物理所的一个仪表坏了,给他修理,拆开后发现,里面的氧化亚铜整流器坏了。经过查阅文献,王守武搞清楚了氧化亚铜整流器的工作原理、氧化亚铜的实验室制备方法,随后他不仅修好了仪器,还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这种整流器。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守武领导应用物理所电学组开展半导体研究。同时王守武也在注视着国际上半导体科学的新发展。他很快意识到半导体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晶体管发明带来的信息技术变化。
1956 年11月, 中国第一支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在半导体研究室诞生,经过测试,它具有了完整的PN结特性以及PNP 结型晶体三极管的标准放大特性。在研制过程中,王守武每天都去实验室,亲自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196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正式成立,王守武任业务副所长。是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两年后,美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半导体激光器。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守武看准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开始组织半导体所进行探索。自1963年起,他先后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实现半导体激光器的连续激射、半导体负阻激光器以及激光应用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国际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1977年集成度每片16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已投入工业生产,每片64千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做出样品。当时我国却只有少数单位仿照国外产品做出了每片近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但成品率极低,不能投入生产。同时,国外各种不同结构的新电路不断出现,而我国独创性的新电路、新结构的研究工作尚属空白。
王守武从稳定工艺入手,将整个工艺流程分为四十多道工序,提出每道工序的完好率不低于95%,一道工序合格了,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他先花了几个月时间组织研究人员逐一改进、稳定设备;然后对使用的原材料和试剂进行分析提纯,以达到可使用的指标;最后,建立了一套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严格执行。
经过王守武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到1979年9月,他们做出的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都提高到20%以上,达到了预定目标。该项研究为解决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管芯成品率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成功研制4千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后,1981年王守武负责研制成功16千位N沟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次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材料链接:
王守武,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半导体器件工厂、半导体研究所和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的创建者。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选自201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守武的父亲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是迄今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
B.1950年,王守武回国,因事前并未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听从组织分配到中科院工作。 |
C.王守武研制的第一支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具有完整的PN结特性以及PNP 结型晶体三极管的标准放大特性。 |
D.1962年,美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半导体激光器,王守武也开始组织半导体所进行探索,为我国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
E.王守武等人研制的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项目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王守武和研究人员是如何将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提高的?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概括。
文章的题目用“硅芯铸就辉煌”评价王守武院士,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守武在“硅芯”领域取得的辉煌业绩。
王守武在“硅芯”领域铸就自己人生的辉煌,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福才的幸福生活
曾颖
(1)2008年第一天,王福才开着他那辆即将报废的夏利车,带着他那胖胖的女朋友来单位找我,在我桌上放下一小包用红手帕包着的喜糖和喜烟,脸比手帕还红地对我说:我结婚了!
(2)王福才是我的校友,比我矮三级,我读高一的时候,他正好读初一。那时流行初中和高中混班考试,以防止作弊,我们就是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认识的。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那双小得出奇的眼睛和大得出奇的耳朵,而是他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几位同学讨论今年要在班上考第几名时,他一脸不屑地说:争那些有屁的用处,我只和自己比。
(3)这句话出自一个初一学生口中,多少让人有些惊诧的感觉。在这个争名次争得让人发疯的学习环境中,有人说出这样一句话,也算是语出惊人。敢说这种话的,不是成绩最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学生,便是成绩已差到难以再差的学生了。
(4)王福才显然是后者,初中毕业便再没有读书了。他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旅程。也许是因为当年他说过那句“只和自己比”的话,我对他印象特别深,在有意无意中,关注起他的生计来。
(5)他最初当甘蔗贩子,每天骑车从邻县买来甘蔗,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卖,如果天气好的话,每斤赚3到5角钱;天下雨,则猫在家中和人玩扑克。
(6)第二年,他攒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以往花两个小时只能拉100斤甘蔗,现在换了车,一小时可以拉200斤甘蔗。效率提高效益翻番,不出半年,双轮摩托就变三轮,“两效”继续提高。
(7)这时,他的同学们,有的读高中升大学,有的在父母帮衬下,找到体面工作。但王福才依旧信奉“只和自己比”的原则,今天比昨天挣得多;今年比去年过得好,天天都像赚了一般幸福着。
(8)后来,王福才花2万元买了一辆三轮车,自己当起了老板,每天上街拉客,拉一个1元,拉10个10元,每天做着现金交易,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而这时,县城内外,早已是经济暴热,街上的豪华车和人们发财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多。今天张三股票翻了番;明天李四靠哪个大老板批的地增值三倍;后天谁谁谁的伯父发了财,送了他一套别墅;再后天某某某买了彩票中了500万……
(9)人们半是羡慕半是愤恨地相互传递着这些信息。并因此对自己的工资房子老公或老婆的没出息而感到愤懑和痛苦。而每当这个时候,我眼前就会闪过王福才略有些不屑的话语:我只和自己比!
(10)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我在浮躁时候的清静剂。这些年,我的工作还算顺利,几乎每年都会升职并加千元左右月薪。但身边,某同事一单业务提成20万元;某同行辞职去开策划公司,年赚百万;某兄弟办房地产杂志年盈近千万;某熟人一本书版税多少多少……
(11)我承认,我是俗人,这些传闻到我耳中,不可能不像水入油锅那样,不引起些响动。但这些响动,除了让自己对自己不满之外,便再无别的用处。而这时,王福才的那句话,便会浮现于我的耳边:和自己比,看看今天有没有昨天好?
(12)就在王福才踏进我办公室之前的一分钟,我正在接听一个朋友的电话,这个月薪一万五的时尚杂志副主编在电话中向我抱怨生活的不从容,身边朋友的奔驰宝马让他的帕萨特无地自容,雪茄吧里的消费让他捉襟见肘。这时,我嘴里竟莫名地冒出了王福才的那句名言。
(13)王福才后来卖了三轮来成都,帮一位朋友做二手车生意,并自己买了一辆接近报废的夏利代步。他依旧像往日那样,把自己作为自己的比赛对象,自己和自己比赛着。那种旁若无人,那种自得其乐,令人羡慕。
(14)在我送他离开时,看到他那辆贴满彩纸的红色夏利车,此车形象颇为眼熟,仔细回忆,猛然想起是某报报道过的“最牛婚车”,在那幅照片中,那辆破夏利扮成的婚车与宝马车队擦肩而过,搞笑意味特别明显,想不到这又是王福才的杰作。
(15)谁又能说,这破婚车里装着的幸福不叫幸福?
(选自2014年《小小说欣赏》)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写王福才开着即将报废的夏利车、他那胖乎乎的女朋友来单位、一小包喜糖和吸烟、脸红的和我说话,目的是突出作者以前对王福才的不屑。 |
B.文章的第(8)段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县城内外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发财的消息目的是引出下文我的心中偶尔出现的不安。 |
C.小说以“我”的所见叙述王福才的事迹,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文中插入我的相关评论,使小说的主旨更加突出。 |
D.小说中“只和自己比”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也是人物的主要的性格特征,也是“我”赞赏他的主要原因。 |
E.小说的结尾提到某报报道的“最牛婚车”从内容上再次突出王福才自得其乐的情歌特征,同时照应开头,也使文章增加一些诙谐、幽默的感觉。作品中的王福才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王福才这一人物形象,从中找到三处进行简要的分析。
试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探究文章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争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
苑广阔
7日,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该调查中心称,此次调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这是全国假日办“改编”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后,首个关于放假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呈现“一边倒”的情况,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争论仍旧在持续,而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解决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一天假期,然后从除夕开始放假,这样大家就都没有意见了。如果真能增加假期长度,那也就没有现在的争论了,问题在于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不会突然把春节假期从三天变为四天甚至是五天。
虽然目前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约有七成的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可毕竟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的单位不会要求员工非等到除夕当天正常下班以后再回家过年,而是会放松要求,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这样一来,如果从除夕开始放假的话,他们等于是间接“损失”了半天或者是一天的假期。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这么人性化,同意自己的员工可以在除夕当天提前下班回家;另一方面,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管理者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万一今年换了一个领导或管理者,可能就从去年的允许提前放假变成了不允许提前放假。更何况,这种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私假”,显得总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比如某家政府机关除夕当天提前下班了,但是偏偏有市民前来办事却找不到人,怎么办?
所以在我看来,在春节假期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国家还是统一从除夕开始放假好,笔者持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春节我们过了千百年了,但是很多人年年过年却从没想过“年”的“核心”在哪里。实际上,不管是按照过年的传统,还是按照民俗学家的说法,春节的“核心”就在从除夕夜里11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1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辞旧迎新,这一系列的家庭活动,才是春节最核心的部分,而背后体现出的亲情、团圆、团聚等等,才是春节最核心的价值。
如果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回家,那么也就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农耕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所以不管是考虑民意为重,还是从春节的“核心价值”出发,春节假期,都应该从除夕开始放才更加合适。
(选自2014年12月9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安排的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B.“除夕是否放假”是全国假日办“改编”后的首个关于放假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是约七成受访者支持春节长假从除夕开始放。 |
C.“除夕是否放假” 的争论仍旧在持续,因为还有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 |
D.“除夕是否放假”,作者的观点是“放”,因为除夕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 |
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作者支持除夕放假的理由的一项是()
A.春节最核心的部分是除夕夜里11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1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守岁、放鞭炮等一系列的家庭活动。 |
B.除夕不放假的话,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回家,错过了春节的“核心部分”和“核心价值”。 |
C.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是出于对春节的“核心价值”的考虑,是对我国农耕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的尊重。 |
D.有关专家提出解决“除夕是否放假”的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增加一天假期,然后从除夕开始放假,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的。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因为有些单位可能从中午甚至是上午就“自由活动”了,所以三成左右的受访者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 |
B.有人反对除夕当天的“自由活动”式放假,因为这种依赖于单位领导或企业管理者的“提前放假”太不稳定并且名不正言不顺。 |
C.支持春节从初一开始放假的人不明白“年”的“核心”在哪里,如果明白了这个,争论也就不存在了。 |
D.作者认为:争论除夕是否放假莫忘春节“核心价值”,春节的“核心价值”就是春节中体现出的亲情、团圆、团聚等等。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逸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序》。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有改动)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时那少年得志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切哀思。 |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
E.文中引用昆德拉的话“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目的是说明人生充满种种可能。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回答。
文中划线句子“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回答。
文章为什么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