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先秦文学概说(节选)
“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这里的“先秦”,即汉人心目中的“前秦”,包括秦王朝在内。至后人论学所谓“先秦诸子”,才开始将“先秦”的范围转移到秦以前,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一段时间。今人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它的上限没有明显的界定,实已包含了原始社会和“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三个阶段。
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之所以将先秦划归为一个大时期,不是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变化,而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秦的统一中国和承袭秦制的汉王朝的建立,都具有划时期的重大意义:秦王朝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尽管秦王朝“二世而亡”,寿命短暂,但秦的统一却体现了“三代”以来的历史运势,故其制为立国数百年的汉代所继承、发展,即所谓“汉承秦制”。历史上一向秦汉连称,将秦汉视为一体。秦汉的差异只在于:秦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完成了对三代总结的句号;而汉王朝的建立,则表明一个新时期开始的逗号。确实,统一的、气象宏伟的秦汉帝国的建立,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计程划界的里程意义。无论人们如何判断秦汉时代的社会性质,怎样评说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程度,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即秦汉时期在此前即三代以来的华夏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确立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代的制度、习尚、风俗已奠定了后代的规模。从传统中国文化总体上看,秦汉乃是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时代,从宏观着眼审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实应以秦划界:秦以前为一个时代,秦以后又为一个时代。秦以前的时代,中国文化处于萌发生成、蓄积酝酿、开拓创造的阶段,总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秦汉以后,则为中国文化的定型确立和演变期。
先秦是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伟大发端。文化上,没有先秦时代的曙光初照,就不会迎来汉唐时代的如日经天;没有先秦时代纵深历史的孕育、源远流长的文化汇集,就不会产生博大精深、涵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因此,先秦史或先秦文学史,并不是一般的断代史,而是发端史,具有更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和综合形态的特点。因而不仅在研究对象上稍异于后世的以“纯文学”为中心的断代文学,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尤须采取文化的视角,由文化而切入文学。一部先秦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对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先秦文学进行文学的文化发生研究,或文学的文化综合动态关系研究。代表先秦文学成就的《诗经》、楚辞、史传文学、诸子哲理艺术散文,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与宗教、民俗、神话、哲学、史学等,处于一种综合动态的结构关系中。

以下对“先秦”一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先秦”是泛指秦统一以前,它的上限是没有明显的界定的。
B.汉人心目中的“先秦”,就是“前秦”,即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不包括秦王朝在内。
C.后人论学所谓“先秦”,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这一段时间。
D.今人则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三个阶段。


以下不属于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将“先秦”划归为一个大时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史学家和文学史家们不是着眼于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变化,而是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
B.秦王朝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C.秦王朝寿命短暂,“二世而亡”;汉王朝承袭秦制,长达数百年之久。所以,历史上一向秦汉连称,将秦汉视为一体。
D.秦以前的时代,中国文化处于萌发生成、蓄积酝酿、开拓创造的阶段,总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


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史或先秦文学史,并不是断代史而是发端史。
B.一部先秦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对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先秦文学进行文化的文学发生研究。
C.先秦文学的唯一特点,就是它具有更为突出的文化特征。
D.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有:《诗经》、楚辞、史传文学、诸子哲理散文等。


概括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这一观点。
B.先秦文学形成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创造期,对它的研究,必须纳入到文化的综合动态的系统中来。
C.先秦文学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完全可以和“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相映媲美,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D.秦王朝不仅在军事上统一了中国,而且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阶层。一直以来,许多著名史学家都曾就士的身份与地位做过广泛而丰富的研讨.顾颉刚先生的“国士”说,费孝通先生的“绅士”说,以至于吴晗先生所主张的:“照我看来,官僚、士大夫一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凡此种种,都是对“士”问题的经典表述。
在当代国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余英时先生更是就“士”的概念及特征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说: “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做‘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与西方的情况相对照,我们便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知识人的特征,这些特征大都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中国知识人自始便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换句话说,他们要用‘道’来‘‘改变世界’。这一精神上起先秦下及清代,始终贯穿在中国知识人的传统之中。”
事实上,“士志于道”,主要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势已经不断地证明,士人所维护和标榜的“道统”,在皇权专制“政统”的步步进逼下一直在退却、沦落。而士人的地位日益卑贱,命运日益坎坷,最后连人格尊严也已丧失殆尽了。
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蜕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即绅权与皇权的关系,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最大的特点是士大夫的节节败退和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
以昊晗先生的观点,士大夫即官僚阶层的政治地位在历史上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先秦到唐代,第二个时期是从五代到宋朝,第三个时期是从元朝到明清.我们仅从君臣的礼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宋以前,“r-公坐而论道”,大臣们和皇上谈话,郝是坐着说的。可到了宋朝,士大夫们就开始矮一截了,从宋太祖开始,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无坐处,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三公群卿立而论道了.到了明清士大夫们更矮了一截,不但不许坐,连站着都不行了,得跪着奏事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七八十岁的老臣们齐刷刷地跪在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儿皇帝”面前。当时的大官们,上朝时都会在衣服内缝一个特制的护膝,就是跪久了膝盖受不了。先由坐继而站后而跪,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了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总之,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是历代社会生活图景中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生映像。
关于“士”的起源与流变,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顾颉刚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的是士人职业地位的变化,同时也是士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费孝通先生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封建制度解体前后的士人进行了角色区分,其关注的则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下列关于“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B.“士”的命运最终会决定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
C.“士”用“道”来“改变世界”,即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
D.“士”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卑贱,命运坎坷,几乎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国士”。他所说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反映了“国士”职业地位和精神气质方面的变化。
B.费孝通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历史上士人的角色进行了区分,他的研究关注的是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C.吴晗把历史上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此来说明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的日益低下。这种变化,仅从君臣礼节的不同就可看出。
D.余英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和特征,并与西方知识人进行对照,总结出中国知识人的特征多和“道”的内向超越性有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的出现与“道”的观念密不可分,所以孔子有“士志于道”的说法。
B.“士志于道”更多是士人的自我期许,事实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日渐衰微。
C.士大夫和皇帝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绅权的不断衰落和皇权的节节提高。
D.士人的理想,就是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他们是最具有典型性和最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精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以柱
天刚上秋,陈大军家里出现了一条蛇。
那天,陈大军从地里回家,放下扁担、镢头,觉得院子里多了点什么,就四下里撒眸。媳妇勤快,院子里收拾得干净利索,陈大军没费事儿就发现了那条蛇。蛇很粗,蜷在北屋墙根晒太阳,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让人心上直抽抽——针着眼摄你,青花皮,平头顶,肉鼓鼓的,蛇信子簌簌地响。陈大军努力稳了稳自己,僵着身子,倒退着,慢慢退回到屋里。
陈大军没有伤害它。陈大军心善。在坡里干活,见到蛇、青蛙、蜥蜴等,都不动它,任其不紧不慢地跑掉。
回到屋里,陈大军告诉妻子、儿子,墙根有一条大蛇,别惹它,或许有毒,也别伤它。妻子当即抖成一片风中的树叶,儿子却欢呼一声,弹出门去,去看蛇。
一时相安无事。
只有妻子有些神经质,去南屋里挖喂猪用的麸子、地瓜面,用木棍挑开盖子,远远地虚着,犹豫、哆嗉,生怕里面弹出一个带信子的花花脑袋。到院子显喂鸡、喂鸭,到猪圈里喂猪,也是看了地面,看墙角,确信蛇没出来,才去做该做的事。这哪像操持家务,简直是做贼!
隔三差五的蛇就要出现,只是蜷在那儿睡觉,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媳妇有两次央求陈大军把蛇赶走:咱不伤它,让它离开就行!陈大军给拦住了,让它在这儿吧,它又没有固定的去处,别招惹它就行。蛇在这儿,老鼠就没了。果然,晚上就少了老鼠打架的惨叫,啃门框磨牙的“咯吱”声,也没了。
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有一两回,媳妇看到儿子蹲在地上,和蛇面对面的瞪眼,吓的差点尿裤子。儿子却小脸激动的通红,回头喊娘:“娘,娘,蛇吃什么?…‘吃鸡蛋。”儿子跑回屋拿一个鸡蛋,咕噜一下滚到蛇嘴边。儿子竞养上了。
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
但陈大军还养猪。陈大军的一百多棵红富士,指着这两头猪攒粪。如今的农村,种小麦、玉米,栽果树,全靠化肥,把地喂死了,都快成石板了。所以,陈大军一直用土肥。养地。
每个月一次,把熟透的土肥,刨起来,从猪圈墙上的小洞里扬出去,晾干之后,推到果园里,堆一块,用稀泥封住,闷熟,备用。很辛苦,但是果树长得好,苹果个大,圆润,光泽好,嘎嘣脆,口感极好。
两头猪长到三百斤左右,就该卖猪了。现在的人嘴刁,鸡鸭鱼肉吃多了,也就有了讲究,专拣农村家养的吃,为啥?香,耐嚼,无激素,让人吃得舒坦。
精明的猪贩子,看准了这个市场,走街串巷,挨个敲门,猪和鸡都要,贩卖到城里,挣钱很足。杀猪的多肥头大耳,或尖嘴猴腮,走路噔噔噔,有劲,嗓门大,气也粗。
他们也收病猪、死猪。一头好好的猪,活蹦乱跳的,突然就病了,蔫头搭脑,不吃不喝。兽医也找了,村里的、镇上的,灌药,打针。忙活几天,扔上十元,还是吐着白沫死了。死猪身子还温乎呢,猪贩子就来了,会闻味儿似的,疼得自己掉肉的样子,唏嘘慨叹着,围着死猪转一圈,喊出一个价。女人就哭出声来。猪贩子咬牙跺脚,指天誓日地加上几十元,抬上车,走了。二百多斤的肥猪,就这样瞎了,白辛苦一年。
霜已经下过两回,有一天,陈大军从外面回来,碰到变了样的媳妇:“刚才有两个猪贩子来看猪,在猪圈里站了一会儿,嗷得一声出来,脸煞白,嘴直哆嗦,说是有蛇,跑了。”
“谁让他们看的?”
“偷着进来的,我听到动静,已经在猪圈里了。”
陈大军飞身跳进猪圈。没见到蛇。地上只有一个干净纸包。打开,是白色粉末。拿到村卫生室找到村医,用手一捻,闻闻,说了一句话:“毒饵。慢性的,四五天就要命!”
陈大军脑袋“嗡”的一下,撒腿去找那两个猪贩子。
空空荡荡的胡同里,只有风推着一堆枯叶……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段正面描写了蛇的形状“宛若一盘冷艳绝伦的肉蚊香”,这一出场使得读者对蛇的恐惧心理有所消减,为蛇吓跑偷猪贼盼情节作了铺垫。
B.陈大军是一个善良、聪明、能干的新农民。他心地善良,护蛇,不伤害小动物;勤快智慧,养猪、养地、用土肥种果树。
C.“嘿,养着!这又不是一头猪。现在农村人都不养猪了”这一段承上启下,由描写发
现蛇、与蛇相处,过渡到与猪有关的故事。
D.小说描写“儿子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到处找蛇——蛇呢?蛇呢?老同学一样”等细节,展示了人蛇共处的和谐场景,突出了动物保护的主题。

E.短小的篇幅里,当下的农村生活被作者编织得多彩多姿,人物外貌形象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叙事情趣盎然、洒脱飘逸。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妻”对蛇出现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人物不集中,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B.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E. 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红楼启示录
王蒙
①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忽忽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弛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本文系节选,文字有改动)
第①段中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
第④段说,荒诞化、幻化是一种“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
第⑤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写出,每条不超过15字)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几项是()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请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 作者认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这篇短文节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的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回答不超过3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