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B.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D.“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E. 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
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表现社会与心灵的和谐
肖云儒
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警惕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对内要防止文化地域主义,防止内部争夺文化资源、妄自尊大。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任何一个世纪都是各国共存共荣的世纪。
弘扬和谐精神要防止无差异无竞争无冲突论。不同的民族、国家,同一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质地各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矛盾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甚至不同文化风格、欣赏趣味的冲突。现代社会的和谐,现代人的成熟和先进,不表现在它无视社会和心灵的冲突,而表现在它善于包容、协调、转化、解决各种冲突矛盾,使多方面的“不同”最终归于“和谐”。冲突越多越能考验现代人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发展的智慧和能力。简单的同一、一律,反而容易掩盖矛盾,造成隐患。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命运愈坎坷、生命愈苦难、内心愈有冲突的人,各种社会行为、人生轨迹和心理经验信息量才愈大,才愈有可能在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进入极致,也才愈能折射出社会、人生和灵魂的深蕴。主旋律作品,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尤其应该是巨大命运冲突和剧烈灵魂碰撞的产物,而不能是无冲突论的载体。冲突对他们的挤压,推动了矛盾的解决和精神的涅槃,从而进入新的和谐状态。可见,大胆展现英雄人物命运和灵魂的冲突,描绘他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心灵冲突中的作用、智慧和方式,也就正是在展示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在展示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先进性。
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看,作者总是通过叙说社会的、人性的、性格的、灵魂的冲突,提出人生的疑问,排解内心的积郁,表达对人生社会的反思或憧憬,而达到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的目的。欣赏者则是在接受作品对冲突叙说的审美再造过程中,通过联想、感应、共鸣,释放对生活的疑问、反思或憧憬,而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文艺便这样由实现个人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和谐。这也就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文艺不但可兴(激励)、可观(认知),而且可以怨(倾吐积郁)、可以群(和谐人群),可以在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各类冲突的功能中,促进社会和心灵和谐。 (摘自《中国艺术报》)
对“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文化的共存共荣,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彼此难以改变和征服。
B.好莱坞代表西方文化有霸权主义,京剧代表妄自尊大的中国文化的地域主义,它们彼此互不相容。
C.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代表了各自的文明,处于文化的和谐状态,不具有霸权主义和妄自尊大的倾向。
D.以好莱坞为代表队的西方文化,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只有消除冲突才能处于和谐状态。

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冲突”表现层面的一项是()

A.文化形态间的价值冲突 B.文化形态的文化观念冲突
C.欣赏者的平衡精神差异 D.多方面的“不同”难以归于和谐

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使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必须建立在对人物坎坷命运、苦难生命、内心具有冲突的挖掘上。
B.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借助精神的涅槃而进入全新的和谐状态,是创作出主旋律作品的基础。
C.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展示人物形象个性特色的亮点。
D.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因其精神获得平衡,灵魂获得安慰,从而实现反思和憧憬人生社会的目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空没有加油站
每次执行航天任务时,太空飞船都必须携带足够的能源以完成各项工作,常见的能源包括化学推进燃料、光电池组和核反应堆。
除此之外,只能采用货运飞船供给方式,但费用昂贵得难以承受。例如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未来10年的预期使用寿命期间不致逐渐偏离轨道,就需要大约77吨的推进燃料。将燃料从地面运送到空间站360千米的高度,即使价格低至每磅(约0.45千克)7000美元(按照目前的标准已经非常便宜了),仅仅让空间站维持轨道的稳定也需要12亿美元。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因为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使光电池的反应效率降低,而且每克燃料都必须运送到数亿千米之外。
因此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一种还处于实验测试阶段的新技术——航天飞缆。它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同时减少或摈弃对化学能源的需求。
航天飞缆是一种采用柔性缆索将两个物体连接起来的系统。当缆索导电时,整个系统便成为一种电动力学缆索,又称EDT。常规飞船采用化学或电能推进装置,在飞船和推进燃料之间交换动量,而EDT则与此方式不同,它通过对磁场的调制与旋转的行星交换动量。长期以来,航天飞缆便令太空爱好者着迷。齐奥尔科夫斯基与Arthur C.Clarke等幻想家曾设想利用缆索系统作为太空电梯,将人们从地面送上轨道空间。60年代中期,双子座飞行任务中有两次测试了利用30米长的缆索为宇航员产生人造重力场,此后又进行了多种类型的缆索试验。主要困难来自机电方面,工程师们尚未开发出可靠技术来处理EDT在太空中承受的高电压。另外,他们也未能解决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缆索的维系问题,以及如何抑制EDT容易产生的振动。
但是,许多科学家认为该技术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太空飞行带来革命,其应用范围涉及从低地球轨道飞行到行星航天任务。EDT可能的用途包括:清理地球轨道空间中的残骸,以高于燃料电池的效率发电,以及让卫星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
以下对“航天飞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飞船在利用EDT和推进燃料之间交换动量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磁场的调制与旋转的行星交换动量。
B.在长距离航天任务中,例如探索木星及其卫星,航天飞缆能够大幅削减机动所需要的燃料量,同时还可提供可靠的电源。
C.航天飞缆是由一根柔性导电的长缆索连接两物体所构成的电动力学缆索系统,能够完成所有常规飞船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无需让飞船携带燃料。
D.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在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时捉襟见肘。

不属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航天飞缆的原因的是( )

A.以前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船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B.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预期使用寿命期间的正常运行需要昂贵的难以承受的资金。
C.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受到限制。
D.航天飞缆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

不属于科学家将目光投向航天飞缆的原因的是( )

A.以前执行航天任务时,飞船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
B.要维持国际空间站在预期使用寿命期间的正常运行需要昂贵的难以承受的资金。
C.对于探索像木星这样的外行星问题则更加复杂,它们距太阳太遥远,传统的能源供给方式受到限制。
D.航天飞缆利用基本物理定律来提供定向、人造重力、电能以及推进和拖曳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分子扩大了的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这种大分子DNA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态是双螺旋结构——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在一起。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
  自然界只有4种天然碱基,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由于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其它的配对形式(如A配C,G配T)都会因为太宽或太窄而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错,基因密码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婴儿在出生时会出现可怕的畸形或导致像癌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样的疾病。
  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纳尔逊•伦纳德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苯环嵌入碱基A,得到了一个大碱基xA, xA比普通碱基A宽了约33%。斯坦福大学的科尔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了伦纳德的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组使用与伦纳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种大小为自然T两倍的合成碱基。接下来的挑战是将这些大碱基嵌入双螺旋结构。
  他们通过将xA与自然T组合,xT与自然A组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一种比自然DNA宽了约20%的新的稳定的DNA形态诞生了,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扩展DNA”或“xDNA”。
  研究人员发现xDNA有几个比自然DNA更加优良的特点。比如说,xDNA比自然DNA的耐热性好。在实验室环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
  科尔说:“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补充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而xDNA却发出一种紫色光,使它在显微镜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科尔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这种功能。
  不过他警告说:“这种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因为它太大了。不过,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的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这样当我们往其它星球上派探测机器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在冰层下寻找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选自2003年11月3日《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xDNA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xDNA是一种人造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是一种大分子DNA。
B.xDNA是美国科学家们连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学家们先合成一些大碱基,而后将其嵌入双螺旋结构而成。
C.xDNA与自然DNA相比,耐热性更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
D.xDNA的诞生可能为人类诊断自身基因缺陷带来帮助。

下面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形态,它由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而成,故名“双螺旋”。
B.碱基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由两个功能互补的碱基组成。
C.碱基的配对受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有较稳定的配对形式,太宽或太窄的配对形式都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D.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排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序出错,就会导致婴儿畸形或其它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
C.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xDNA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两种人工合成的大碱基,科学家将它们分别与自然T、自然A结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这一规律可以解释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更好的现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xDNA与自然DNA在发光问题上的差异。
C.因为xDNA太大了,科尔认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将来能成为地球上或是其它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它就会为我们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导。

阅读下段短文,完成下面题目
锌与人体
在人类的食物中,不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几乎都含有锌,但品种不同含锌量有很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动物性食物内锌的生物活性大,较易吸收和利用;植物性食物含锌少,且难以吸收和利用。这是因为谷物中含有较多的植酸(6-磷酸肌醇),能与锌结合成难溶性植酸盐,阻碍锌的吸收;而发酵后的食物中植酸(6-磷酸肌醇)已被破坏,因此鼓励提倡食用发酵食品。另外,食物越是精制,烹调过程越是复杂,锌的丢失也越严重。在天然食品中,含锌的食物源较广,各种瘦肉、动物肝脏、蛋类、花生、核桃、杏仁、可可中锌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0毫克/公斤左右,尤以牡砺肉与鲱鱼中含锌量最高,超过1000毫克/公斤,可称“含锌食品之冠”,请注意选食。
人们已知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伴有维生素的损失,如谷物在精制过程中B族维生素损失较多;现在人们又注意到,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一些必需微量元素的丢失也十分可观。分析表明:将小麦精制成上等面粉后,仅保留了原小麦21%~31%的锌。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食不厌精”的观点是片面的。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儿童中微量元素锌及铁缺乏占有相当比例,这是因锌、铁摄入不足以及生物利用度差所致。此外,由于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在机体内可同锌结合面干扰肠道对锌的吸收,所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国家易出现锌缺乏症。Prasad等人曾经证明,中东、南美、印度等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中,因锌摄入不足,出现生长迟缓、性机能减退及贫血症等患者,病人血清锌浓度仅为正常人的2/3,而在用锌治疗后取得了奇迹般的疗效。
现已知缺锌会使人产生味觉减退与厌食,但过量摄入锌同样会损害味觉系统。在口服锌剂进行治疗的成人中,也有味觉减退和味觉障碍发生者,患者告知其吃食物的感觉“味同嚼蜡”。此时只有立即停止补锌才可恢复,这说明过量摄入锌同样会损害味觉系统。
酸性介质可促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如烹调中使用醋可明显提高钙、铁、锌等的利用度。多种微量元素的乳酸盐、氨基酸盐较易被人们吸收,因此发酵乳制品──酸奶制品也是被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
总之,人体缺锌时,对锌的吸收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补锌后疗效显著。待症状改善后,应及时调整口服锌的服用量,最好停药而借助富锌食物来补充。
对第1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锌,不过,品种不同的锌的含量也不同,各种瘦肉、动物肝脏、杏仁、可可等食物中锌含量较高。
B.鼓励提倡食用发酵食品,是因为发酵后的食物中植酸被破坏,利用锌的吸收。
C.牡砺和鲱鱼因其锌的含量最高,超过1000毫克/公斤,而被称为“含锌食品之冠”。
D.即使是富锌食物,越是精制,烹调过程越是复杂,锌的丢失也越严重。

对画线句子的观点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饮食传统之一“食不厌精”是我国儿童微量元素锌及铁缺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应从小改变饮食习惯。
B.食物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及一些必需微量元素会损失,食物的营养价值降低,“食不厌精”的观点是片面的。
C.常年吃精细食物,会使人血清浓度降低,出现贫血症状,有的仅为正常人的2/3。
D.作者以小麦的精制过程为例,证明精制过程不但会使锌的含量大大降低,而且使维生素B的含量损失殆尽。

对有关“补锌”问题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奶中虽然含锌量不少,但不易吸收,而发酵乳制品──酸奶制品却是补锌的良好来源。
B.补锌过量后,吃食物时的感觉会是“味同嚼蜡”,应立即停止补锌才可恢复。
C.酸性介质可促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故烹调时可多使用醋来提高钙、铁、锌的利用度。
D.人的机体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当锌含量不足时,会从食物中大量摄取,一旦满足之后,又会自动停止,以保持平衡。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动物性食物内锌的生物活性大,易于吸收利用,所以提倡多吃动物性食物,少吃植物性食物,以免出现锌缺乏症。
B.对出现生长迟缓、性机能减退及贫血症的患者,可通过用锌治疗来取得奇效。
C.现已知缺锌会使人产生味觉减退与厌食,专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过量摄入锌也有可能损害味觉系统。
D.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有度,要合理补充,儿童生长迅速,对锌的需求量大,但最好借助富锌食物来补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如果被问及是否想有更多的时间睡眠,多数人会持肯定的回答。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睡眠不足呢?显然期盼更多小睡的愿望,容易让人得出下述结论:人们似乎普遍患上了慢性睡眠剥夺症。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来有专家声称:睡眠不足会引起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相关障碍。
早在1894年,《英国医学期刊》就登载过一篇社论,提醒世人警惕现代生活的“仓促与骚动”正在诱发失眠症这一流行病。虽然在当时,这一点并不确切。事实上,大部分成年人的睡眠是充足的,我们的集体性睡眠债务(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近年来也没有趋于恶化。更何况,声称睡眠剥夺正在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断言也已不攻自破。据有关专家判断,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这并非说睡眠剥夺不存在,但从总体上而言,我们在这方面的状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乐观。
过去40年里,对公众的实际睡眠状况有过几次大规模研究,其结果始终证明: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是7到7个半小时。对当今风行的睡眠债务说的更多支持,据称是源自于实验室里运用非常敏感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例如在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中,将参与者送入一个光线暗淡的安静卧室,叮嘱其“务必精神放松,闭上眼睛,竭力试图睡去”。这些试验声称揭示了总人口中呈高水平的睡眠潜力,但由于它们是在轻松自如的条件下进行的,自然更能满足平素多半不为人觉察的睡意。
另一类动辄被拿来炫示慢性睡眠剥夺的证据是:我们在假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间一般较长,每每可达9到10个小时。对此,专家常会这样假设: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清偿一星期来所累积的睡眠债务。我们的确很容易睡得超出平素的日常标准,例如星期六早晨睡懒觉,星期日下午又打盹。然而,仅仅从此类习性中不一定能推导出结论,仿佛我们真的需要额外睡眠似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睡过头,放纵一下身心呢?有时候我们吃喝过量,远远超出生理上的需要,毕竟只是出于热情好客。为什么对睡眠就不能作如是观呢?
一旦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者感觉厌烦,大部分哺乳动物就会睡得比平时更长久。生有三指的树懒,可谓是一个佳例。树懒呆在动物园里一天要睡大约16个小时,而在天然野生的状态下,则睡眠时间不到10个小时。德国普朗克鸟类研究所的尼尔斯·拉滕博格及其同事,最近将微型脑电图(EEG)记录仪系在巴拿马树懒的头部,首次对自由放养的野生动物进行试验,由此印证了这一事实。为什么它的睡眠习性会有这种差异呢?最可信的解释是:树懒被关入笼内完全睡过头了。这种现象也见之于家畜。无论圈栏里的羊、关入厩内的马还是谷仓中的牛,睡眠时间都要比置身于开阔的野外长得多;与野猫相比,宠物猫睡起来也是漫无边际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8.对第二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睡眠剥夺不会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 B.绝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
C.不存在所谓的睡眠剥夺。 D.不存在所谓的集体性睡眠债务。
9.从全文看,文章末段想证明的是()
A.大部分哺乳动物被喂养过饱、关入笼内或感到厌烦会比平时睡得更长久。
B.树懒在动物园里睡得时间较长,在天然野生状态下睡得较短。
C.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失眠习性是有差异的。
D.人会由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睡眠时间的长短。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更多小睡的愿望,并不意味人们普遍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
B.实验室里的睡意测试方法所进行的试验的结果,放大了人的睡眠需要。
C.假日或周末睡眠较长并不是生理需要,只是身心放纵。
D.传播全社会患上慢性睡眠剥夺症,只会造成对安眠药的更大需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