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观点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的是:
A.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 |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必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
C.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 |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 B.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 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能起到鼓励垦荒的作用 |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C.能有效抑制土地的兼并 | D.能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
C.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