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C.得双石于潭上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公务之暇)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B.到则披草而坐(拨开) 士大夫之族(类) |
C.纵一苇之所如 (往)而绝江河(横渡)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其”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D.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是
A.自余为僇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余嘉其能行古道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这种手法古诗中经常采用,下面古诗没用使用象征手法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B.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