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些地方和行业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使环境、资源问题严重恶化;同时,发展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的提出,为我圆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11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自1999年至2005年6月底,全国累计申请贷款的学生人数是145万,占全部在校学生的12.5%,但银行已审批贷款人数累计35.1万,只占申请贷款人数的31.2%。材料二:国家助学贷款为何叫好难办好?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学生贷款金额一般数目不大,而银行方面的工作量却不小,贷款利息低,手续复杂,成本高,助学贷款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贷款积极性不高。如何将这一顺民心、得民意的工程顺利开展下去,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讨论如何使国家助学贷款更好地开展起来。

材料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8467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
材料二: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头”和“中华水塔”之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把重视生态建设和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期战略,在一些重点工程的带动下,生态建设与保护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
(1)材料一对我们有何唯物论启示?
(2)从哲学角度分析应该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材料一: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在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左右。而要做到这一点,依靠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消耗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引导人们自觉地往这个方向上走。
材料二:在传统的政府管制下,我国石油、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很不合理,因为没有包括生产活动所引起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治理成本,价格普遍偏低。由于资源价格改革在客观上会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提价的同时国家可能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结合材料,运用辨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要积极稳妥地推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哲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