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少为书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
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官名,主管文书,办理政务。④掾史: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遗幸:希望 |
B.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檄:文书 |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上报 |
D.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 | B.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 |
C.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 | D.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芝在菅县任内不畏权势,敢于碰硬,他不顾下属劝阻,坚决征调刘节的门客去当兵,狠狠地打击了豪门大族刘节的势力。 |
B.刘节把被征召服役的门客藏起来后,郡里让督邮到县里追责,司马芝果断派人快马向太守上报刘节的罪状,显示出卓越的办事才能。 |
C.司马芝看出刘勋骄狂必遭杀身之祸,为免受牵连,他表面上不得罪刘勋,但暗中渐渐疏远他,最终避免了灾祸。 |
D.司马芝教育下属,不要因君主能力有限而违反法令,告诫他们违反法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奉公守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时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1)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2)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注释:扜(yū)弥:我国古代西域国名。古址在今新疆于田县。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注中国注:流入,灌入 |
B.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经历 |
C.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田:种植 |
D.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 ④然骞持汉节不失
⑤遣骞,为发导驿,抵康居⑥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宛帮助张骞,主要是看中汉朝的财物;张骞为取得大宛的支持,也作以相应的许诺。 |
B.先前匈奴降者都说月氏人时常仇恨匈奴,却无人与他们共击匈奴,当时汉朝正打算灭掉匈奴,听了这些话就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这便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缘由。 |
C.张骞由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西域官民的尊敬和信任,因而成为中、西(西域)友好合作的使者。 |
D.本文记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历尽艰险,两次被匈奴单于扣留,最终与胡妻及堂邑父都死在塞外,尸体被运回大汉。 |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9—12成题(12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足:足够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焦琏,字瑞庭,陕西人。以行伍起家,积功最,历官参将,为平蛮将军杨国威中军官。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破永州,游骑掠全州。国威起师御之,琏为前锋,败贼于黄沙驿,遂复永州。
永历元年二月,粤东陷,上幸桂林,加琏总兵官都督同知。已而上自全州幸武冈,琏扈跸至全,甫归,清兵由阳朔上,直抵桂林,入文昌门。琏未释鞍,即与巷战,搏斩冲锋者数十骑,敌乃却,屯阳朔。琏保孤城,粮濒尽,清兵复来围,琏誓死登陴守,寻启门出接战,鏖斗两日夕,敌衄退,琏纵兵蹑之,遂收阳朔。十一月,上自象州复驻桂林,录前功,加琏太子少师、左都督,封新兴伯。
永历二年春,清兵破全州,上奔南宁,郝永忠大掠桂林,自全至桂,三百里无人迹。敌乘虚直扣桂林北门,瞿式耜急召琏自平乐返,昼夜驰至,未释鞍,与敌骑遇于北门,巷战搏斩十数人。会胡一青救至,琏与一青歃血誓死,出城力战,破之于北关,又破之于甘棠渡,追及于大榕江,压敌而阵。方会战,大风起,霾雾障天,琏率死士呼噪乘之,敌惊,弃营走。琏遂与一青随何腾蛟围全州,攻下之。会攻永州,十一月,拔之。
孙可望据伪敕称王,胁诸将降附。琏移书诸将,合兵责可望削号归命,不从,则奉天子讨之。方振旅待命,会清兵攻破镇峡关,曹志建大败,收残兵保贺县,告急于琏。琏星驰至贺,与志建会。以上驻梧州,琏结志建连营犄角,扼敌攻梧道。十一月,孔有德陷桂林,马蛟麟自恭城攻平乐,陷。:琏乃象南走,渡昭江。陈邦傅自肇庆旋兵,将降,伪遣使约琏合兵,密发兵衣袭其营,琏败,遇害。邦傅以其首降于清。
(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八》,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幸桂林幸:蒂王亲临。 |
B.琏誓死登陴守陴:城墙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这里通指城墙。 |
C.寻启门出接战寻:寻找。 |
D.方振旅待命振旅: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
下列句子中,写焦琏“战胜敌人”的一组是 (3分)()
①败贼于黄沙驿②搏斩冲锋者数十骑,敌乃却
③直抵桂林,入文昌门④琏乃东南走,渡昭江
⑤鏖斗两日夕,敌衄退⑥邦傅以其首降于清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焦琏出身行伍,累积了很大的功劳,历任过参将,担任过平蛮将军杨国威的中军官。明崇祯十六年,焦琏担任前锋,在黄沙驿打败了清兵。 |
B.清兵进攻桂林,攻人文昌门。焦琏没有解下马鞍,就跟敌军在巷子中交战,搏击杀死冲锋的几十个骑兵,敌人于是退却。 |
C.永历二年春天,桂林危急,奉召而至的焦琏先在北门巷战斩敌,而后跟胡一青歃血誓死,出城力战,接连在北关、甘棠渡、大榕江等地打退清军。 |
D.因为永历帝驻在梧州,焦琏结交曹志建连接营寨形成掎角之势,扼守敌人进攻梧州的道路。焦琏最终被叛徒陈邦傅欺骗而被害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自象州复驻桂林,录前功,加琏太子少师、左都督。(3分)
译文:————
(2)方会战,大风起,霾雾障天,琏率死士-呼噪乘之,敌惊,弃营走。
译文:一-一一——
(3 ) 陈邦傅自肇庆旋兵,将降,伪遣使约琏合兵。(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10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人或恶吴起恶:毁谤 |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轻视,看不起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戒 |
D.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卒:士兵 |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文侯)乃以西河守
寡人之于国也. 家祭无忘告乃翁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尝学于曾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起好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4分)
(2)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4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