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乌有先生历险记 (节选)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
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桑麻五谷以为生艺.:种植 | B.二叟相见大说说:通悦 |
C.先生复要公饮要:要求 | D.唯读书是务务:从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夜阑而兴未尽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 樊哙侧其盾以撞 |
C.每朔望则自酌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
D.苟能活之,何爱此身徐公何能及君也 |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酩酊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矣,因亲赴中山访焉。
文言文阅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萌:芽 |
B.而临事忽焉丧之丧:亡失 |
C.平居自视了然 了然:了不起的样子 |
D.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发函:打开信件 |
下列各句中,全都是作者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的一项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②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③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⑤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⑥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
D.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者为先?”谦对曰:“愚臣诚不足以知大事,但伪齐僭擅,跋扈不恭,沈溺倡优,耽昏曲蘖。其折冲之将斛律明月已毙,谗人之口,上下离心,道路仄目。若命六师,臣之愿也。”帝大笑,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帝寻发兵。齐主知之,令其仆射阳休之责谦曰:“贵朝盛夏征兵,马首何向?”谦答曰:“仆凭式之始,未闻兴师。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遂拘留谦不遣。帝克并州,召谦劳之曰:“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不图高遵中为叛逆,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乃执遵付谦,任令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帝曰:“卿可聚众唾面,令知愧也。”谦跪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之责。”帝善其言而止。谦竟待遵如初。其宽厚仁恕,皆此类也。既平王谦,谦耻与逆人同名,因尔称字。数年,出为泽州刺史,清约自处,甚得人和。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数岁,卒于家,时年七十。
史臣曰:伊娄谦志量弘远,不念旧恶,请赦高遵之罪,有国士之风焉。
(选自《二十四史·隋书》,有删改)
邺伊娄谦聘于齐,其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齐人拘之于晋阳。周主既克晋阳,召谦,劳之.执遵付谦,任其报复。谦顿首,请赦之,周主曰:“卿可聚众唾面,使其知愧。”谦曰:“以遵之罪,又非唾面可责。”帝善其言而止。谦待遵如初。
臣光曰: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使异国,漏泄大谋,斯叛臣也;周高祖不自行戮,乃以赐谦,使之复怨,失政刑矣!孔子谓以德报怨者何以报德。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乃请而赦之以成其私名,美则美矣,亦非公义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入内殿,从容谓曰从容:随口 |
B.上下离心,道路仄目仄目:斜着眼睛看 |
C.乖朕宿心,遵之罪也乖:顺从 |
D.朕之举兵,本俟卿还俟:等待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使谦与小司寇拓拔伟聘齐观衅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谦参军高遵以情输于齐不赂者以赂者丧 |
C.乃执遵付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D.齐人拘之于晋阳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娄谦认为北齐君主越礼妄为,骄横跋扈,沉湎酒色。该国武将斛律明月已死,流言满天,上下异心,所以他很赞同北周武帝出兵攻打北齐。 |
B.是高遵的出卖致使伊娄谦被北齐拘留,北周武帝抓到高遵后就交给伊娄谦,要他当众向高遵吐口水,让高遵知道羞愧,但伊娄谦认为高遵的罪过还不至于受到吐口水的责罚。 |
C.两本史书对于伊娄谦与高遵的故事,在史实记述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看法不同,《隋书》作者认为伊娄谦高风亮节,有国士之风,而司马光则否定了伊娄谦宽恕高遵的做法。 |
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赏罚分明,对于高遵这样的叛徒应该用刑法进行惩罚,而不应该交给伊娄谦随意处置以复仇,伊娄谦的以德报怨也不公正。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设复西增白帝之城,东益巴丘之戍,人情恒理,岂足怪哉!
(2)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绝。
(3)为谦者,宜辞而不受,归诸有司,以正典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án)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缟衣:玄,黑中带红。缟,白色。裳,下衣。衣,上衣。⑤畴(chóu)昔:过去,以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
B.顾安所得酒乎安:哪里 |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 |
D.道士顾笑顾:回头 |
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归于临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
B.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D.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以相属 |
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前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
D.本文和《前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临:靠近,临近 |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
D.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感慨 |
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对文本节选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苏轼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 |
C.“何为其然也?”一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这篇赋写“客之悲”文字来,这句承上写“乐”,启下写“悲”。通过“客曰”,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 |
D.客人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但是,“知不可乎骤得”,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