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送蔡元振序
曾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 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已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 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 其孰为侵官邪? 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 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 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如从事史、从事中郎、别驾从事、治中串等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辟:征召,聘请 |
B.不惟其同守之同同:相同,一样 |
C.为不治矣治:治理得好,太平 |
D.幸而材从事材:有才能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
B.蔡君可拱而坐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
C.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D.故序以送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组是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
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
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
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
⑤反是焉,则激
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 B.①②⑥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 |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
(2) 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
(3) 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聿修传(节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聿修退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净寡欲,与物无竞竞:争。 |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报:报告。 |
C.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遗:赠送。 |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间:嫌隙,不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①为政 清靖,不言而治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C.①素流之中,最有规检。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 州中 正官, 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 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 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 |
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译文:
⑵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译文:
⑶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天福五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①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选自《新五代史杂传·和凝》,有删改)
注①宣敕:诏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好礼文士礼:以礼对待 |
B.吾恨未得死所尔恨:怨恨 |
C.每倾赀以交之赀:财物 |
D.因妻之以女妻:嫁给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意晋兵之速也审容膝之易安 |
B.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臣以险衅,素遭闵凶 |
C.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D.尔其谨事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杀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
B.和凝知人识人,为过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 |
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 |
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看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
译文:
(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①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
译文:
(3)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
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
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2)酌酒相劳(3)然将适西山(4)西山之胜始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
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陷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⑴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安迁者于此,改名为武昌。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瞻杖策载酒杖:拄着 |
B.扫叶席草席:以……为席,席坐 |
C.不可加以斤斧斤斧:砍伐 |
D.斥其所据,得以广广:扩大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一组是()
子瞻迁于齐安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不足以席众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师说》以贻之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A.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
B.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
C.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
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
翻译下面句子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