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聿修传(节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聿修退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净寡欲,与物无竞竞:争。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报:报告。
C.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遗:赠送。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间:嫌隙,不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为政 清靖,不言而治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①素流之中,最有规检。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 州中
正官, 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
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
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

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译文:                                                   
⑵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译文:                                                  
⑶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不及之,即行危:危险
B.方吾在缧绁中缧绁:拘禁
C.免子於厄:灾难
D.所慕焉忻:高兴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子令人敬重的一组是()
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②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③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⑤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⑥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
神爵元年春,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勘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初,罕羌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虏谋,
七月,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后罕竟不烦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晓 B.使御史大夫问谁可者将:带领
C.后罕不烦兵而下竟:竟然 D.充国旅而还振:整顿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逾老臣者矣 / 不拘时,学于余
B.行必战备,止必坚营壁 / 不足外人道
C.充国计欲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 / 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D.缓则走不顾 /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充国“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无逾于老臣者矣②常以远斥候为务③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④充国徐行驱之⑤虏赴水溺死者数百⑥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节操,学习兵法,了解边情,行军打仗时爱士卒,沉着稳重,这都是他作战取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B.赵充国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他到金城后,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途中,他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作战。到西部都尉府后,敌人多次挑战,他都坚守不应战。
C.赵充国还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胁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领事先派雕库向都尉报告,都尉扣押雕库作人质,赵充国放他回去,让他告诉首领:要与先零羌保持距离。他进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准焚烧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马,从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D.赵充国等到敌人久屯松懈之时,引兵去攻击,敌人望风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赶,掳获了大量的牛羊车马。打胜仗后,他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万名士兵在当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敌人投降的达三万多人,祸患平息,他请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阙尉,改河南,迁监察御史,进累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
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幸,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鄂城土恶亟圮,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吏倚为扰。僧孺陶甓从城,五年毕,鄂人无复岁费。又废沔州以省冗官。
文宗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君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无害其强。今修好使者尚未至,遽反其言。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彼来责曰:‘何故失信?’赞普牧马蔚茹川,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不三日抵成阳桥,则京师戒严,虽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会昌元年,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甓Pì,砖。②悉怛谋,人名。③赞普:吐蕃王号。④从谏:刘稹叔叔。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禄取耳容:宽容
B.僧孺陶甓以城:筑城
C.至死不能致恨:遗憾
D.不谨防坐:因……而获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于鄂州置武昌军南取百越之地,以桂林、象郡。
B.岁增筑,赋蓑茅民学于余,不拘
C.中国御戎,守信为上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僧孺为牛弘的后代,早年丧父。初及第时骨鲠正直,指陈时弊,无所回避,因而得罪宰相,仕途一度受阻。
B.牛僧孺严于执法,在任御史中丞时,追究查办违法之事。且为官清廉,曾因拒收贿赂而得到穆宗称赞重用。
C.牛僧孺心系国家百姓。治理鄂州时,关心百姓疾苦,修缮倒塌的房屋;撤去沔州的设置,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D.石雄军吏掌握了刘从谏跟牛僧孺私下交往的情况,再加上河南少尹吕述的检举揭发,僧孺 因刘稹案被降职。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
(2)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9分,每小题3分)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下列加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兄事陵微:卑微
B.陵亦聚党数千人,南阳居:占领
C.罢朝,陵平、勃让:责备
D.乃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老妾语陵② 化而鸟,其名为鹏
B.①及汉王还击项籍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遂伏剑死②惑不从师
D.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②朔:农历每月初一日。③繄:yī,犹“实”。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⑤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威齐民劫:抢劫,掠夺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长久,久远
C.重足屏之民息: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盗贼之法绳:管束,处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待之以待盗贼之意,绳之以绳子盗贼之法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B.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命往抚朕师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武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超北海之类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把上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2)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