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骤、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也?”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遏,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全祖望《梅花岭记》)下列旬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誓与城为殉殉,殉难 |
B.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克,火败 |
C.承畴火恚恚,怨恨 |
D.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旧,老交情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余局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
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史可法的“浩然之气”及其影响的一组是
①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②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及以衣冠葬之。③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④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⑤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州城破之时,史德威被诸将所拥而行,未能帮史可法以死殉城。 |
B.从文中记述有人传言史可法未死的事实看,史可法舍生抗清、誓死殉城,深得人们拥戴。 |
C.孙兆奎对洪承畴的反问,目的是用洪承畴的未死来证明大江南北的传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
D.从文中的议论部分来看,作者认为未死传言、神仙之说纯属画蛇添足,对此持一种批评态度。 |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 |
B.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举,被攻占) |
C.击空明兮溯流光(判断句) |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 |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倒装句) |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反问句) |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A.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短语后置句) |
B.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判断句) |
C.为仲卿母所遣(省略句) |
D.但闻悲鸟号古木(省略句,“号”后省“于”) |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匪女之为美(省略句 ) |
B.俟我于城隅(介词短语后置句) |
C.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
D.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 |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
B.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
C.春风又绿江南岸。 |
D.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