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松风阁记(一)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③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④?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之为明。有声,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④《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 |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 |
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 |
下列各组语句中,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听之者,耳为之聪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
B.(一)文中第四、五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
C.(一)(二)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1)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2),凡百余战。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六月,晋王(3)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协力以倾之。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1)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2)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3)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装以赴滑台促装:催促收拾行李 |
B.析屋木编筏析:拆毁 |
C.垂陷者数四垂:接近、快要 |
D.彦章之军重壕复垒重:读chóng,重叠,一层层 |
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
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 |
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 |
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
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 |
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
B.彦章能征惯战、骁勇忠烈,但遇上了晋王,终于不敌,也因此被罢了兵权。 |
C.彦章生性刚烈耿直,曾对亲近的人表示要杀尽败坏朝政的奸臣。 |
D.段凝谋取兵权成功,当了招讨使。可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 |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
(2)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8分,每题2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君:统治,治理 |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B.伍员貌忠而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C.越其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其客语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
⑵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宋)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屋皆然比屋:比一比这些屋子。 |
B.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地。 |
C.亦谪居之胜概也胜概:往事,美景。 |
D.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第:但,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②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③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④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⑤夏宜急雨,有瀑布声⑥宜鼓琴,琴调虚畅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
B.文章引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
C.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竹楼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阅读下面三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三)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负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翻译: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