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周显王四十八年
注释:①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
②葑[fēng]:蔓青、芥菜、菘菜,菘菜即为白菜之类。菲:萝卜之类。葑和菲,两种食用的植物,因其根部有时味苦,常被人丢弃。后用“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当:担当。
B.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直:当值。
C.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输:交纳。
D.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疾:强烈。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孟尝君“能用谏”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②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③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④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⑤谏而得听,臣二喜       ⑥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连劝孟尝君留人,侧重用人者应不放弃各种人才,因他们各有所长。
B.孟尝君出巡到了楚国时,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楚都的登徒官与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商量,把传家的宝剑送给公孙戍从而逃脱象牙床损坏而招致的无法赔偿结局。
C.文中第三段公孙戍向孟尝君进谏时的那些话,可以显示出公孙戍进谏时避免了正面冲突,集中火力迂回于孟尝君思维的薄弱环节,从而取得了进谏的成功。
D.孟尝君因公孙戍进谏成功而个人也能获利受到启发,张贴布告以示愿纳谏,司马光对孟尝君这种做法勉励有加,认为孟尝君有可取之处,他的着眼点是孟尝君“能用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译文: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草隶,善文写作 B.太宗地渭北曲从、偏私
C.文约理丰富 D.继母忧去职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撰《高祖、太宗实录》成
②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①将至御座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
C.①谮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
D.①由是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受太宗倚重的一组是()

A.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D.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②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人才和物品,安置到幕府中。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B.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C.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D.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哙遂入,披帏西向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2)失其所,不知。
(3)秦兵旦暮渡易水。(4)能得樊将军首。
(5)樊将军以穷困归丹。(6)燕国陵之耻除矣。
(7)顷之未发,太子迟之。(8)图,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柱而走。(10)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11)素留侯张良。(12)君与项伯有故?
(13)沛公旦日百余骑见项王。 (14)不如善遇之。
(1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7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注音
①泠②数
(2)找出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所通假的字

(3)解词

(4)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为争得免。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瑾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下旨令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年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年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 “二臣无与,乞罪臣。 ”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年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
(节选自《明史•赵璜传》 )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璜择民教之律令愿:质朴,恭谨
B.汉庶人牧场久于官籍:登记
C.以灾异前请申:明白
D.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疏浸:逐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 ()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
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
⑤二臣无与,乞罪臣⑥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璜善于治理政务,政绩卓出。在济南任职时,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在山东任职时,能据理力争,减免地方百姓的赋税。
B.赵璜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担任左侍郎时,就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担任尚书后,更是在缩减皇室的营造工程方面不遗余力。
C.赵璜正言直谏,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起初就因刘瑾的谗言,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而入狱,后来更因权臣的弹劾,与秦金一起致仕还乡。
D.赵璜很有才干,富于智慧。遇到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在其他人还为此观望惊讶之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5 分)
(2)其后论救踵至,万年不自安,再请贷。 (5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