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朝隐,字光国,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调临汾尉,擢至大理丞。武三思构五王,而侍御史郑愔请诛之,朝隐独以“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忤旨,贬岭南丑地。宰相韦巨源、李峤言于中宗曰:“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帝更以为闻喜令。
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而内授官,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即宣所司。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朝隐胖然无避屈。迁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曳去之。睿宗嘉叹,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使遍闻之。进太中大夫一阶,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为执政所挤,出通州都督,徙绛州刺史。开元初,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与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
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惟枉法抵死,今丐赃即斩,后有枉法,亦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南。
朝隐更授岐州刺史,母丧解。召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固辞,见听。时年已衰,而笃于孝,自致毁瘠,士人以为难。明年,诏书敦遣扬州就职。还为大理卿,封金城伯,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天下以其有素望,每大夫缺,冀朝隐得之。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由是名少衰。进太常卿,出为岭南采访处置使,兼判广州。卒于官,赠吏部尚书,官给车槥北还,谥曰贞。
(《旧唐书》)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干请:请求托付 |
B.政严清,奸人这容息容息:姑息迁就 |
C.岂一景仙独过常法常法:正常的法度 |
D.天下以其有素望素望:清白的声望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对百官朝集使褒谕其能 |
B.不关两省而内授官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 |
C.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天下以其有素望 |
D.久之,降滑州刺史生杀之柄,人主专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朝隐清正、刚烈品格的一项是( )
①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
②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
③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
④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
⑤而笃于孝,自致毁瘠
⑥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朝隐对政令被权臣把持极为不满,罢免了不经两省部门办理而被任命的一千四百名官吏,对于诽谤中伤,他毫不回避,无所屈服。 |
B.成安公主夺取百姓的田园,却并不给应有的报酬,李朝隐对公主的奴仆行杖刑以示惩罚,长安的权贵豪门非常震惊,都有所收敛。 |
C.皇帝对武强县令裴景仙贪污五千匹布并逃亡之事非常恼怒,面对李朝隐的据理力皱紧更加不满,最后下诏将李朝隐重责一百棍,并欲将其流放岭南。 |
D.李朝隐为母亲治丧结束后,坚决辞掉做扬州大都督长史,这时他虽已年迈,但仍执著行孝,大家都认为这很难做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8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你的理由。
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话的作用。
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
课外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共9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柰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B梁王恐,欲自往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组是:
(1)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2)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3)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4)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5)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6)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1)(2)(3)B(2)(4)(5)C(2)(3)(6)D(1)(5)(6)下列对原文的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不听刘邦指挥,导致被灭族。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武帝讨伐陈豨时,他按兵不动,想借机谋反。
C彭越与韩信被诛,正应了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的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文言语句翻译
(1)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3)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淮阴侯列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快跑 |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C.项王军壁垓下壁:驻扎 | D.诸侯皆属焉属:下属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
B.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
D.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
B.威加(于)海内 |
C.吾虽都(于)关中 |
D.高祖击(于)筑 |
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结构助词“的” |
B.令人皆和习之代词,代指“大风歌” |
C.佯狂不知所之者助词,无义 |
D.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 | 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 |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
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
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 D.大阉亦逡巡畏义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