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日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第:等第,等次 B.令诚贤也 诚:的确,实在
C.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被:蒙受 D.展玩太息 太息:长叹
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魏用晦和吴县百姓情谊的一组是
①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④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⑤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B.绘《吴山图》相赠,以山水长伴君身表达了吴县百姓对魏用晦的难舍之情;也以心中常记吴中山水,表达了希望魏用晦莫忘吴地人民的期盼。但由“好事者”一词,隐现了作者对此不以为然的态度。
C.以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年仍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的旧典,突出魏用晦对吴县恋恋难忘的深厚情谊。
D.末段叙议结合,交待作记由来,也交待作记目的,既感念魏用晦的惓惓深情,也以吴县百姓将铭德于心来表达慰勉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2)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 uàn g):赐。⑥尚:希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②耳
2.翻译:①单步负笈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
2.翻译:
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李西涯与程篁墩
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
[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
2.翻译:
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
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