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
B.孟子认为鸡犬走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回来,良心迷失了,反而不知道去找回,这是重小轻大,以小害大。 |
C.孟子认为只要能放心地去做学问,就能找到研究的途径. |
D.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亡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疑:迟疑 |
B.襄王恶之恶:憎恶 |
C.不早图,恐后之后:落在后面 |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以破燕 / 敢以烦执事 |
B.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D.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 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⑥田单之爱人,磋!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⑤⑥ |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著作郎中 稍:稍微,略微。 |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季年:晚年。 |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后患:以后的祸患。 |
D.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之若矣 |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
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3)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文言文阅读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选自《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
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
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军事要地。轘辕,山名;缑氏,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拔:攻克 |
C.齐,韩、周之与国也与:给予 |
D.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的司马错正面阐述了伐蜀的理由一项是()①今王之地小民贫②劫天子,恶名也
③取其地,足以广国也④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⑤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 富厚,轻诸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羽 非 有 尺 寸 乘 势 起 陇 亩 之 中 三 年 遂 将 五 诸 侯 灭 秦 分 裂 天 下 而 封 王 侯 政 由 羽 出 号 为 霸 王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