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认为正确吗?请以小论文的形势说明的你的观点,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3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予以分析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上有何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
材料二
参加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三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材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2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是什么?你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最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
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边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比较安定的荚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时,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能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二十多万人。——《大循环》
回答:(1)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科技兴国”战略?这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年份 |
甲国 |
乙国 |
丙国 |
丁国 |
1820 |
50 |
20 |
8 |
10 |
1850 |
39 |
18 |
15 |
15 |
1870 |
32 |
10 |
13 |
23 |
1913 |
14 |
5 |
16 |
36 |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的最后30年,丙、丁两国重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丙国重工业中,军事工业占重要地位。丙国外长称“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忍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材料三: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对外政策也发生变化。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
(1)材料一中甲、乙、丙、丁四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工业国家,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甲、丙分别是哪个国家。材料一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乙两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相同原因。
(2)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丙、丁两国先后崛起为世界强国。据所学知识,指出丁国19世纪晚期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材料二指出丙国随着经济发展,其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指出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的措施。据材料三指出福泽谕吉主张对亚洲邻国采取何种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模仿西洋人”同中国、朝鲜打交道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