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
|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礼乐制 | D.宗法制 |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
下图是对1890—1926年间关键词“革命与维新、改革、改良”使用频率所作的统计。它可以说明()
| A.坚信革命必然取代改良维新的信心增强 |
| B.此时段“革命”出现频率高于“维新、改良” |
| C.认识到改良或革命都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
| D.赞成革命,怀疑、否定维新与改良 |
太史公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
| 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
|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 |
| 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
| 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 |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二百年来,此定律一直是不可动摇的,总为每次新的有关发现所证实.只是在近一个世纪内,才发现它有局限性.在亚原子结构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或在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这个定律并不适用.”这是在评价
| A.伽利略的科学成就 | B.牛顿的经典力学 |
|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一次出现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出现在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这三次改革都
|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
| B.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
|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
|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