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09年10月16日至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二: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切实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制度保障、打牢物质基础、营造良好氛围。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三:2009年10月15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出贡献。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是什么?
材料四: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支持力度,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切实解决重点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困难,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使群众住得安稳、住得踏实、生活改善。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切实解决重点民生问题?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作为新媒体,政治博客的问世开启了新型的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从“最牛钉子户”到“山西黑煤窑”、从“华南虎照”到“孙春龙博客公开信”,对这些社会时政要闻的民意表达,政治博客已经成为监督政治的新平台和新渠道。
然而,并非每个公民的民意表达都是趋于理性和真实的建设性言论。某些政治博客群体,显得盲从、冲动和极端化,扩散“不信任政治”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误导了社会大众。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公民运用政治博客实行民主监督有何意义?
(2)公民应如何运用政治博客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

辨析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政府应该为公民服务,并让公民感到满意。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去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请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说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才能走出三重困境?

2008年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20090223

材料一 会议把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不健全;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等。

材料二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2009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一:西藏问题,是今日西方指责中国的一个重点。部分西方人将西藏文化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对立起来,充分体现了因历史文化及制度国情的差异而形成的认识局限性和偏见。
(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部分西方人对西藏文化的偏见。
材料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口援藏省市和中央重要骨干企业大力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2)运用民族知识分析说明西藏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材料三:201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西藏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
(3)分析说明党和政府重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生活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