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二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三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请回答:⑴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能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复苏的原因有哪些?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甘地、凯末尔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国父”在领导政治斗争的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2)三位“国父”努力的结果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他收录了五十名饱学之士来编撰《明史》,他们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职位,令那些经正常科考获取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他还时常赐宴款待一些名儒才子……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的巨著编撰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重要的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和一部多达5020册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摘编自(美国)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799年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官后,通过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传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和制图技术,特别是为炮兵、工兵、路桥、造船、军用和民用工程、开矿和地理等技术性的公立专科学校输送学生。”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到“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请回答
(1)从材料信息来看,康熙和拿破仑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各有何贡献?据此概括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特点。(8分)
(2)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产生不同文化政策的背景。(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土地若归少数富人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碍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之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
——孙中山《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位东西方先哲,就建设和谐社会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关注民本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其出发点是什么?(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担忧?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设想?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认识?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一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百分之三十。1934年,美国政府将一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三: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甚至2011年6月以来降至6.5元以下。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