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晋灵公①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以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②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③、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④,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⑤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
注: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②胹:ér,炖煮。③赵盾:晋正卿,又称赵宣子,谥号宣孟。④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⑤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 君:君王。 |
B.问其故,而患之 患:忧虑。 |
C.贼民之主,不忠 贼:杀害。 |
D.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给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伏甲,将攻之 ②古之良史也 |
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触槐而死 |
C.①厚敛以雕墙 ②倒戟以御公徒 |
D.①问其名居 ②其我谓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显了晋灵公的残暴(如他的苛政、奢 侈、虚言纳谏、残害忠良等)和应得的下场 |
B.除赵盾外,本文还写了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如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等 |
C.赵盾除了忠君,还做到了爱民,当其打猎遇到非常饿的灵辄时,就给了他吃的, 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让他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
D.不论是书写“赵盾弑其君”的董狐,还是因怀念祖国而背负恶名的赵盾,孔子都 |
对他们加以赞赏,只是对赵盾的不幸表示遗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皦察:精明苛求
D、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自令放为
B、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
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 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 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答: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选自《新唐书·萧颖士传》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以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洧乃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B.(朝廷)召诣史馆待制
C·纳忽不用,(颖士)叹曰D.贼攻襄阳,(贼)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敏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l2题。
李成
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日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裣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故出金帛以购成之画甚多,悉归而藏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
④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的山水画像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全然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所以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尽管这种欺骗世人的东西终为行家辨识出来,但也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译文:
(2)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
译文:
二、(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曩②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曩: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⑵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⑶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目,共22分。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喙:言论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汝不见贪泉乎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是则汝之实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因俯而羞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作者自嘲为“愚”的一组是()
①柳子名愚溪而居
②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
③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
④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
⑤冰雪之交,众裘我絺
⑥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与《愚溪诗序》一样,也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
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五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3分)
译文:
10.给文中一划线处断句:(4分)
胡 不 呼 今 之 聪 明 皎 厉 握 天 子 有 司 之 柄以 生 育 天 下 者 使 一 经于 汝 而 唯 我 独 处 汝既 不 能 得 彼 而 见 获 于 我 是 则 汝 之 实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