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挟其高大以临我 作师说以贻之
B.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蒙故业,因遗策
D.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
1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⑦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⑧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A.①②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答: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答: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
D.孟子在这里用了二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袆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已持政,稍自肆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租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⑵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⑶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注]报闻:上书言事,上不采纳。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逊必侮上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即:如果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路过
D.在人之右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焦头烂额为上客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霍氏奢侈 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 D.后以为郎
4.“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到远处去搬柴禾,否则恐怕会发生火灾
B.把烟囱改造成拐弯的,把柴禾搬到远处去,否则将会发生火灾
C.再另外造个拐弯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D.再另外造一个拐弯的烟囱,到远处去搬柴禾,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火灾
5.文中“徙薪曲突之策”指的是:
A.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B.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其积薪
C.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
D.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福从霍氏奢侈,必行逆道,料到其必然自取灭亡,但又不希望见到霍氏败亡,就多次上书,希望皇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B.皇上不采纳徐福的意见,后来霍氏果然被诛灭。霍氏亡后,徐福并未得到嘉奖,等到有人上书后,他才得到了皇上的一点奖赏。
C.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了有一个主人不听到访客人的意见,没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终至发生了火灾,后来论功宴请,却只请为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没请提宝贵意见的人。
D.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奖赏徐福,尊重有先见之明的人。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3.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5.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迎丧而葬之迎:迎丧,接丧
B.今钟会躬为叛逆躬:自己,自身
C.假赤幢、曲盖、鼓吹假:给予
D.齐王攸将归藩攸: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B.法立于上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C.与谈宴而遣之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帝闻而大怒遂以愤卒
3.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A. 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
B.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C. 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D. 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
4.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②退人若坠诸川
A. 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B. 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C. 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
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D. 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②假赤幢、曲盖、鼓吹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④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⑤安复为君臣之好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1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他,没有过错。”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谏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 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