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农业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使到处迁徙的氏族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而且使粮食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必须使用一定的炊煮器达到食用的目的。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二 由于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陶胎较硬、经久耐用的白陶出现,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釉陶和釉色则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视其为原始瓷器,称之为中国瓷器的萌芽。到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至汉代已完成了从制陶到制瓷的过渡,从而开创了世界瓷器制作的先河。 ——《浅谈陶瓷》
南朝青瓷莲花尊 北朝白瓷壶
材料三
从整个唐代瓷器的烧造来说,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量较前扩大,因此不论北方和南方,都在大量生产。同时由于原料和烧造制作技法的不同,南北各窑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青瓷和白瓷,都有空前的发展。尤其白瓷,由于瓷土的选练逐渐成为纯白,同时釉汁逐渐施薄,釉药中铁的成分也逐渐减少,使胎骨上的白色反映于表面,这样,由青釉瓷器过渡到白釉瓷器的过程基本完成。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史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三彩 唐朝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陶器的产生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据材料二和所学内容,魏晋时期我国制瓷业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对后世有何影响?
(3)魏晋时期制瓷业取得成就的原因有那些?
(4)据材料三,唐朝时陶瓷业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众多的共和体制里,凯末尔式的共和政体是代议民主制,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及政府首领任期有限。总统没有行政权,但有否决权,并有权在公民投票中角逐。总理及各部长负责营运政府。政府由国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产生。行政、立法及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没有任何个人及团体有绝对的权力。
——摘自雏基百科
材料二 凯末尔虽然使得土耳其人从君主制封建体制走向了民主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个人强权与独裁的另一个极端一他试图摆脱了阿拉伯与波斯文化的影响,却一味地向欧美文化靠拢。凯末尔本人拥有的民族英雄光环和一支对其绝对服从的军队。在军事力量支持下,凯末尔依靠暴力和强权推行全盘西化政策,在社会各个方面,以西方为蓝本进行一系列强力的改革。由于凯末尔的独裁指导思想,导致了土耳其政坛至今仍存在独裁政府与军官的长期干政。所有法律必须经过由军方控制的“宪法法庭”审查才能生效,“民主”两个字,变成了土耳其军人把持国家命运的美丽外衣。
——摘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政治改革的得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面临的悲惨的境况下,我们认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讨论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我们必须学习新的思想方法。我们必须自问:能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军事竞赛给各方带来的灾难?……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中立的立场,作为人类来说,我们必须记住,人类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选择和平,在我们眼前的是不断进步的幸福、知识、智慧。相反,我们是在选择死亡。人类:记住你们是人类,忘记其它的。如果你能这样做,一个新的天堂将出现;如果你不能,那将是宇宙中的死亡。解决方案:我们邀请本次大会的科学家们对世界和一般公众,订立下面的决议:“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各国政府,公开承诺不能挑起世界战争,应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述宣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2)文中“新的思想方法”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五十年代中国政府能反映这一思想方法的重大外交成就。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一个国家最高的原则是全民的利益,并非统治者的利益。对于最高统治权的服从并不使人变成奴隶,而是使其成为一个公民——他这样具体描述:“奴隶必须服从他的主人的命令,虽然命令是完全为主人的利益。……公民服从统治权的命令,命令是为公众的利益,他自己包括在内”。可以看出,斯宾诺莎这里侧重强调的是公民“适于被统治”这一面的品德,或者说是一种服从统治的“义务观念”。当然,在他看来,对于统治权的服从实际上是对全体公民利益的遵守,他说:“凡是根据政治权利享有国家的一切好处的人们均称为公民;凡是有服从国家各项规章和法律的义务的人们均称为国民”。
材料二卢梭说“我从不曾看到过cives(公民)这个称号是可以赋予任何君主之下的臣民的”,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公约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这里,卢梭实际上表明了由城邦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并将“人民”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泛指政治体内的所有成员。
——摘自汤敏轩、谭君久《公民权利思想探源》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宾诺莎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卢梭认为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他的这一观念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的基本国策,并组建谘议局,即地方议会。《谘议局章程》规定,凡属于本省籍贯的年满25岁的男子,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居民具备选举资格: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卓有成绩者;2、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同等或中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的得文凭者;3、有举贡生员以上的出身者;4、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5、在本地方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凡非本省籍的男子,年满25岁,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有一万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亦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资格则限制在年满30岁属本省籍或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的男子。经调查,即使在比例较高的江苏省,选举人也仅占总人口的0.48%。
——摘编自傅怀锋《试析清末民众的政治参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地方议员的选举章程反映了哪些社会成员的参政
要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章程进行评价。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从图中提取关于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历史信息各一项,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