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势力强大 | B.同盟国内部存在矛盾 |
C.列强无信义可言 | D.列强以自身利益为中心 |
“新礼服兴,翎顶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下列哪个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
A.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
太平天国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 D.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
C.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