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和晋商的出现最能说明( )
| A.商人拉帮结派形成恶势力 |
| B.安徽、山西两地的经济发展最快 |
| C.说明地域性商品经济的发展 |
| D.血缘关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
斯大林在1946年一次面向全国党政干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最近的将来超过国外的科学成就”“要把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到三倍于战前的水平”,这是“防止任何不测”的唯一的前提条件。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冷战中被动地位 |
| B.确保新形势下国家安全 |
| C.响应布雷顿森林体系 |
| D.对美国破坏战后同盟关系进行警告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一群文学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这群文学作家的作品
| A.开创了近代浪漫主义文学先河 |
| B.打破了东西方文化隔离坚冰 |
| C.体现了近代人类知识综合趋势 |
| D.推动了工业社会价值的重塑 |
12、13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新文化萌发之际,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多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古典文化最早在西欧复兴 |
| B.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 |
| C.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 |
| D.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承继关系 |
罗马共和国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材料表明,西塞罗
|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公正的 |
|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 |
| D.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其民主政治 |
从1979年夏收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生猪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六。收购价格提高而市场销售价格不变,财政补贴达一百六十八亿元。到1984 年,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百分之三十。政府的举措
| A.平衡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
| B.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 |
| C.极大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D.打破了价格领域的计划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