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国曾先后与荷兰、法国、美国发生战争,这些战争的共同点是
A.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 | B.英国联合荷、法、美作战 |
C.均以英国胜利告终 | D.英国为维护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势 |
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
B.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
C.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险 |
D.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②拜会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③探讨了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④他们还欣赏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D.“因信称义”,“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