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医生不应该是天使吗?
(访谈录,节选)
问: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吧?看来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大大地下降了。
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滑坡这回事。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在经济学看来,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为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有人称之为“人性自私”假设。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人性自私”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说穿了,这一假设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个人事事无私。既然如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把制度安排建立在人性永善的高调假设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制度安排决定收益分配规则,收益分配规则决定了个人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有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决定了全社会的经济绩效。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当事人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极大化的结果。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个人行为选择。
因此,不是医生的道德水平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问: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不应该道德高尚吗?他们不应该是天使吗?
答: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政府官员不应该是吗?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份责任比救死扶伤轻吗?法官的判决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媒体的报道或广告事关人们是否了解真相,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些人的名誉、尊严甚至命运,这份责任轻吗?大巴司机的行为决定了几十个人的安全乃至几十个家庭的幸福,这份责任轻吗?农民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如果医生应该是天使,谁又可以不是?
问:你的意思是?
答:我不否认道德的巨大作用,但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相信这样的信条: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我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是我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即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规范的医生过的却是清贫的生活,而一个损害患者利益、拿回扣、收红包的医生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你怎么指望医生像天使一样工作?
一般地说,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什么?是那些行为增进社会福祉的人过着更为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大家做道德高尚的人!
(节选自《书摘》2007年12期《折翼的天使——医生怎么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能认为医生拿回扣、收红包,就表明医生道德水平大大地下降了。
B、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是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
C、为了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
D、法律和道德,都是为协调人际交往和合作中的相互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个人的行为,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激励机制、收益分配规则、和制度安排的制约。
B、全社会的经济绩效,由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所决定。
C、任何人都可以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的极大化。
D、天使意味着道德高尚,因此不仅是医生,包括政府官员、法官、媒体从业者、大巴司机和农民在内,都应该是天使。
3、如何理解经济学有关“人性自私”的假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卫•沙博诺在哈佛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领导一支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寻找类地行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最近,沙博诺的团队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他们将这颗行星暂时命名为GJ1214b。
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饱含液态水的行星。GJ1214b上充满灼热而浓厚的水蒸气,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但有可能发现其他形态的生命。
12月17 日,《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行星GJ1214b 的所有数据,而《时代》则报道说,在这个发现行星根本不足为奇的年代里,GJ1214b 还是会以其“不同寻常”的特征,“占据各大媒体的首页”。
这是一颗“超级地球”,《自然》杂志这样描述行星GJ1214b。不过这不是什么赞美之词,而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特殊概念。“超级地球是指那些质量是地球1-10 倍的类地行星。”《自然》解释道。GJ1214b 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所以被划入超级地球的类别。
除了质量比地球大,行星GJ1214b 的体积也比地球大2.7 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这些对比帮沙博诺初步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继而,沙博诺发现,在GJ1214b 上和广阔海洋并存的还有190 摄氏度的高温。
在地球上,190 摄氏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足以让水直接气化,但是在GJ1214b 上,因为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所以即使在190 摄氏度的高温下,液态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域,海水甚至半凝结着,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天文学家估计GJ1214b 上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而沙博诺则认为,这些大气层大都由蒸气构成。这些水蒸气浓厚而灼热,常年笼罩着GJ1214b,令它好像一只名副其实的巨型蒸笼。
天文学家称这样的环境为“宜居地带”,这大约是和其他环境更恶劣的类地行星对比得出的结果。人类很难想象会在这样的处境下生活。但是很难说,那里没有一些别的生命物种存在,比如某种类似于细菌的物种。也很难说,那里会不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不同。
行星GJ1214b 上的高温来自于它所围绕的恒星,一颗红矮星。和太阳相比,这颗红矮星显得十分昏暗,亮度只有太阳的三千分之一;然而由于GJ1214b 和红矮星距离太近,只有大约209 万公里的距离(GJ1214b 围绕红矮星运行一周只需要38 小时),所以来自恒星的温度令GJ1214b 变得十分灼热。
发现GJ1214b 的过程十分偶然。和其他天文学家一样,沙博诺最先关注的也是太阳系外的那些恒星。“那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这是银河系里最常见的恒星类型。”沙博诺说。他们在银河系外锁定了2000 颗红矮星,利用一个小型地面望远镜阵列来观测这些红矮星。沙博诺他们首先看到GJ1214b 的母星。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尔塔发现那颗红矮星表面的亮度不对,之后他通过数据计算证明,那是一颗行星正好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这颗行星就是GJ1214b。
现在沙博诺和他的团队正准备进一步探索GJ1214b上和大气环境相关的所有细节。在观测条件上,GJ1214b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从宇宙的尺度来说,40 光年的距离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隔壁。“事实上我们用来发现GJ1214b的望远镜,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贝尔塔说。现在他和沙博诺准备申请用NASA 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位“邻居”。“尽管最后可能会证明,这样的大气环境对生命而言并不适宜,但它还是会成为第一个大气信息为人所确知的类地行星。”沙博诺说。(科学人网站 2010-01-0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GJ1214b类地行星“‘不同寻常’的特征”的一项是:
A.GJ1214b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体积也比地球大2.7 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 |
B.GJ1214b行星的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饱含液态水的行星。 |
C.GJ1214b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但液态水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 域,海水甚至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 |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红矮星,科学家用望远镜发现它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 |
下列有关寻找到该行星的过程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沙博诺团队采用了与其他天文学家相同的做法,他们在银河系锁定了2000 颗恒星,这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 |
B.他们利用一些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些恒星,并意外地看到了GJ1214b 的母星。 |
C.他们通过数据计算证明,使一颗红矮星的表面亮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一颗行星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 |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亮度只有太阳三千分之一的红矮星,红矮星看上去显得十分昏暗,发现它纯属偶然。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的隔壁,可说是地球的邻居。 |
B.GJ1214b上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天文学家估计它上面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这些大气层由蒸气构成。 |
C.通过将GJ1214b类地行星与地球进行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的比较,沙博诺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 |
D.天文学家称GJ1214b为“宜居地带”,那里可能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相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辨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治斗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不过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中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颂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7.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思辨外壳。
B.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中。
C.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D.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8.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彼此构成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
9.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的结果。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网瘾”是不是病?
我们耳闻目睹有很多人由于沉迷于上网而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会凭直觉认为这是心理有病,但是为什么有些心理学专家反对把网瘾当成一种心理疾病呢?
一个理由是,沉迷于某种活动并不等于就是一种病态行为。比如,有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也会因此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是不是该认为这些人得了“电视瘾”,必须加以治疗呢?
另一个理由是,有网瘾的人往往有其他心理疾病: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有严重的心理发育问题,例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即俗称的多动症)或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把上网聊天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有人上网赌博难以自拔是由于有赌瘾,等等。上网过度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但是其本身不是病。对这些患者,应该针对他们患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沉迷于上网赌博的患者,应该让他们戒掉赌瘾,而不是试图去戒掉网瘾,否则他们即使不上网,也会在网下继续赌博。
既然学术界目前对有没有网瘾这种心理疾病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没有权威的诊断标准,又根据什么判定某人是否患有网瘾需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提起网瘾,人们很容易想起毒瘾、酒瘾、烟瘾、赌瘾。但是网瘾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毒品、酒精、香烟和赌博都有害无益,戒除它们的目标是做到彻底告别它们,而不是减少使用。例如,酗酒者在戒酒时,往往要记录自己已有多少天滴酒不沾,如果某一天又开喝了就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开始戒。但是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戒除网瘾的目标显然不是要完全放弃上网,否则反而会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何况对许多人来说,上网是其谋生手段,整天泡在网上是常态,排斥上网反而不正常。
有一项研究认为,大部分沉迷于上网的人在一年后都自觉减少了上网时间,表明这是一种可以自我纠正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自己上网过度,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当然这也是其权利。但是这样的治疗都带着试验性质,所以医院应该遵循医学临床试验的规范和伦理,对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作恰当的评估。国外治疗网瘾的方法和治疗酒瘾的类似,比如提供心理辅导和采用认知行为群体疗法。这些疗法至少不会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符合“首先要无害”的医学伦理。
国内一度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便违反了医学伦理。电击疗法被用来治疗心理疾病,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也是最有争议的疗法,并有显著的副作用。目前电击只被用以治疗少数几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用以治疗严重的忧郁症,经临床试验研究认为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已知能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下列对于网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一般人会认为,网瘾是指由于沉迷于上网,整天坐在电脑前消磨时间,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的行为。 |
B.有不少的心理学家认为,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患有此病的人应该根据其患病的程度,到医院接受临床治疗。 |
C.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或缺乏交往能力。 |
D.网瘾和毒瘾、酒瘾、烟瘾、赌瘾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的治疗目标在于完全戒除,而前者则不能完全放弃。 |
E.因为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戒除网瘾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完全放弃上网,则会对其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 |
B.某些患有忧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把上网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对这些人应该针对其所患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
C.有些认为上网过度的网瘾患者,自己主动到医院去寻求心理治疗,这是其权力,别人不应该加以干涉。 |
D.虽然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违背了医学伦理,但到目前为止,电击疗法仍然是治疗青少年网瘾的一种最有效的疗法。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仲 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交融的步伐正在加快。然而,由于族群、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然而,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不同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可能只是个善良愿望。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很容易陷于观念的误区。比如,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一些人关于评审公允与否的诘问,当然,表达一下泱泱大国与诺奖无缘的遗憾实属正常,然而,有些人却以此为由,全盘否定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成就。其实,只要想到人家的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标准,心态或许会变得平和很多。因为这个奖项的国际影响并不代表它的“世界级”权威,所以,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有必然关系。再比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削尖脑袋花大笔钞票进去演出,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岂不知,靠与市场无关的运作,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反倒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其结果得到的不仅不是尊重,甚至还可能是讥笑。这种依托洋人认可来装点门面的动机,恰恰是弱者自卑心理的反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如何保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的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文明的古国,我们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新文化,才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良好形象的基础,才是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盲目纳入他方设就的文化范式,势必就会丧失与别人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有个汉学家流沙就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无中国文学特色的当代文学创作,比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对外国读者难有吸引力。而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说,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自己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决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弱势文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弱势的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时髦的、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的妄自菲薄、随波逐流,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迎合西方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可能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还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文野随意划线。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无论是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目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族群间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一个以西方世界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探索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觉意识,不断在世界文化交往的舞台上生动展现自己美丽的舞姿,民族文化就会显示出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
人类文化正面临着同质化的巨大风险,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7日,有改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常会有一些人对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
B.削尖脑袋花大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靠人情和赠票换来上座率。 |
C.文坛出现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而无中国文学特色的先锋文学、美女文学。 |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西方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评可以说毫无益处。 |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C.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
D.只有增强平等意识,保持文化自信,头脑清醒,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彰显其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才能保持文化的定力。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为什么会“犯困”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既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积极探索的科学之谜。
每逢晴朗的夜晚,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些植物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而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就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花生也是一种爱“犯困”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酢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也是会睡觉的植物。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娇嫩艳丽的花朵似乎更需要睡眠。比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正从甜蜜的睡梦中苏醒过来;而当夕阳西下时,它便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获得了“睡莲”的芳名。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象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花则垂下来,恰似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难以数计的研究与实验。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一百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达尔文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然而,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这一点用“月光理论”就无法解释清楚。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间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科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观点,但是仍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正当他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他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关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现象: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植物午睡的时间,大约在中午11时至下午2时。此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炎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中生存下来。
看来,植物为啥“犯困”的说道还真不少呢?
(选自《科学大观园》)对植物“犯困”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是指植物到了一定的时间需要睡眠的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 |
B.植物的叶子和花都“犯困”,都需要睡眠。如合欢树、花生、酢浆草等植物的叶子,睡莲、蒲公英、胡萝卜等植物的花都有睡眠运动。 |
C.达尔文经过观察和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
D.最初解释植物“犯困”的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月光的侵害。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所有植物的“犯困”。 |
对植物“睡眠运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研究发现,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植物是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 |
B.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
C.合欢树的叶子不仅在夜间关闭、睡眠,当遇到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
D.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照强度的控制,而是由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月光理论”。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欢树遇到大风大雨时叶子会逐渐合拢,含羞草被人用手碰触时叶片收拢,都是为了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 |
B.植物睡眠有利于其较快生长,也更增强了生存竞争能力,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更应多培育有睡眠运动的植物。 |
C.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人类应该尽量阻止月光对植物的照射。 |
D.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比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而正是这微小的差异,阻止或减缓了叶子的生长,因而,我们应多培植叶子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