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生活无言
马德
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刷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侥幸存活了下来。那朵花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一枝茎蔓上,被一丝细如纤发的根须牵系在地表上,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
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末,当女孩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坡上,随风摇曳着,格外美丽。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上午输完液后,就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或者为地里劳作的母亲准备下一顿饭,或者打扫打扫屋子。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霉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不同的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列出一个字形来。父亲常常做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又做,再拆,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在我所居住的楼下,有一棵柿子树。由于整座大楼挡住了太阳光线,一天当中,接受日照的时间很短,再加上四周全是厚厚的水泥地面,没有多少营养渗入到地下去,所以它的长势很不好。
但它还是顽强地发了芽,枝杈间也生了不少的叶子,郁郁葱葱的。夏末的时候,一个老师端详了半天,唏嘘感慨着说,活是活下来了,可是已经挂不了果了。来来去去的人也附和感叹着,是啊,看来只剩下活下来的力气了。
一个秋末的早上,大家急匆匆地去上班。大家发现,柿子树下,一个柿子摔裂在地上,一副熟透的样子。
一个学生家长来看自己的孩子。
他把女儿叫到了校门外,在一棵树的阴凉里,先取出了一块塑料纸,铺开,然后又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是一个铝质的饭盒。掀开饭盒,是白白亮亮的饺子,似乎还散发着家的温暖。父亲微笑着把饭盒放在女儿面前,便沉默着不说话,蹲在那里,看着一样蹲在那里的女儿极细致地吃。
那天,头顶的太阳热辣辣的,旁边道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纷纷驻足往这边瞧。女儿吃了多长的时间,没有人知道;然而女儿吃了多长时间,父亲就专注而欣赏地看了多长时间。那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说那个父亲的目光,是他们那天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1)
(2)
(3)
(4)
2.文章的题目是“生活无言”,其实,无言的生活却告诉了我们一些重要的道理。根据全文内容,你认为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3.有人认为本文第三部分与全文要表现的主题无关,你认为这种看法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那朵花真小啊,绽放在同样小小的一枝茎蔓上,被一丝细如纤发的根须牵系在地表上,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充分地展示了这朵花外表看似柔弱、内在生命力却很顽强的特点。 |
B.父亲病重仍在劳作,可见他毕生辛苦并未得到幸福。临终前拼出的搓衣板上的“福”字,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 |
C.“大家发现,柿子树下,一个柿子摔裂在地上,一副熟透的样子。”柿子无言,却用成熟的果实表达了它对生命的珍惜,证明了生命力的顽强与执著。 |
D.“在一棵树的阴凉里,先取出了一块塑料纸,铺开,然后又取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是一个铝质的饭盒。掀开饭盒,是白白亮亮的饺子”,细致地描写父亲对饺子的无比珍惜,正面表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突出这饺子来之不易。 |
E.“那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说那个父亲的目光,是他们那天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大家之所以觉得父亲的目光美,因为那目光中流淌的是亲情,贮满的是爱意,透露的是满足,寄托的是希望!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宫体诗的自赎(节选)
闻一多
①宫体诗主要是指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主要指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我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这其间少有第一流的诗人。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②但是堕落毕竟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
③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他这样开始:
④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⑤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因为,它究竟只是一个手段,打破郁闷烦躁的手段;也只是一个过程,达到雨过天晴的过程。手段的作用是有时效的,过程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所以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照邻,可也很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
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白头翁》)
⑦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后来诗被宋之问看到,硬要让给他,诗人不肯,就生生地被宋之问给用土囊压死了。于是诗谶就算验了。编故事的人的意思,自然是说,刘希夷泄露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
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从原本只是蜣螂转丸①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唐诗走向巅峰路上的障碍。
(原文有删改)
【注】①蜣螂转丸,蜣螂把粪推滚成球形。常指一种天然的低下的本能。下列关于“宫体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官体诗主要指以宫延为创作地点和背景的抒写艳情的诗歌。 |
B.梁简文帝、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都与宫体创作有一定关系。 |
C.宫体诗注重声律发明与诗歌批评,诗歌本身却被人瞧不起。 |
D.宫体诗完全缺乏宇宙意识,是一种天然底下的诗歌。 |
下列关于诗歌从宫体诗发展到《春江花月夜》这个“顶峰”的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初唐.俗艳的宫体诗堕落到了尽头,诗歌发展出观了新转机。 |
B.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用粗豪的风格打破了当时诗坛郁闷压抑的气氛。 |
C.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用宇宙意识提升了诗歌精神,拓宽了诗歌意境。 |
D.《春江花月夜》哲思和境界远超前人,从各方面达到了唐诗的顶峰和极致。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诗歌纤弱、空虚、令人压抑的背景下,卢照邻《长安古意》获得成功,具有必然性。 |
B.卢照邻的诗歌虽有如暴风雨,但究竟只是一个手段,具有破坏性,所以作者希望早点离开他们。 |
C.有人认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一语成谶,是因为刘希夷泄露了“天机”,作者对“天机”赋予了新解释。 |
D.唐诗逐步发展,张若虚超越了卢照邻、刘希夷等,与陈子昂一起为唐诗走向辉煌清扫了障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鸟离巢
琦君(台湾)
邻居房子的侧面木板墙,正对着我餐室的窗户。木板墙上有个小小的洞,每年春天以后,总有好多只麻雀飞来,从那洞里进进出出、叽叽喳喳的,似商量又似争吵,显然它们是在木板墙的夹缝中做窝。想来那里面的天地一定相当开阔,筑巢其中,倒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呢。
屋主人经过墙外的走道,从不抬头望一眼,对于鸟儿们的聒噪,也充耳不闻。坐在餐室里的我,却是常常望得出神,对邻居的“有凤来仪”,甚是羡慕。也盼望有鸟儿能来我窗外的香柏树上做窝孵小鸟,让我沾点喜气。
盼望竟然没有落空。有一天,一对肚子呈金黄色的漂亮鸟儿,飞来停在我窗外在栏杆上,软语商量了好半天,看中了那株香柏树,就在上面筑起巢来,我真是大喜过望。香柏树离窗子不到五英尺,它的枝桠是一层一层有规则地向上生长的。这对鸟夫妻,聪明地选择了最最隐秘、不高不低的第二层,藏密的浓荫覆盖,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不会打扰到它们。真正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
我只要有空,就坐在窗前看它们工作。母鸟时常停在栏杆上休息,大部分是公鸟任重道远地,不知从哪儿衔来像藤蔓似的长草,在两个枝桠之间,纵横编织,很快地就把一个窝筑好了。看那窝的细密精致,真是巧夺天工。我第一次亲眼看鸟儿衔枝筑巢,以至吉屋落成,内心那一份喜悦,无可名状。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
一对鸟夫妻,飞来时总在栏杆上停留下来,观察四周,侧耳倾听一番,然后飞到窝里休息片刻,又从另一面的树荫下飞出去。进出的方向有定,一丝不乱。它们对于自己辛苦经营的房屋,似颇踌躇满志。对我这个守着窗儿,与它们相看两不厌的人,也颇表欢迎。
有一天,看见母鸟从窝里出来,停在栏杆上东张西望,我一看巢里已经有三枚小小的蛋,碧绿如翡翠。原来公鸟急急筑窝,是为了妻子即将生产。它一会儿飞回来,衔了一条虫喂给爱妻,给她产后进补,其体贴负责,令人感动。
从此以后,母鸟大部分时间都在窝里孵蛋。公鸟偶然飞回来,站在窝边,母鸟立刻就飞走,大概是出去舒畅一下筋骨吧!
如是者约莫半个月(可惜我没有记录时间),三只小鸟孵出来了。
我看见三个大头,摇摇晃晃的,伸着细长的脖子,闭着眼睛,黄黄的嘴巴张得像三个漏斗一般,等待父母喂它们,真正是嗷嗷待哺的黄口小儿。它们吃饱了就挤在一堆睡觉,一听父母羽翼在空中振动的声音,自远而近,三张嘴巴就马上张得大大的,等待美味落入口中。轻风吹来,它们头上纤细的绒毛,微微飘动,煞是可爱。令人惊叹的是父母亲喂三个儿女,都非常平均。食物的分量,也是逐渐增加的。起初是细细小小的一条条小虫,渐渐地衔来较大的不知是什么山珍海味,反正小雏吃得愈来愈壮健了。
如遇天气一有变化,母鸟就立刻飞回蹲在窝中,张开翅膀覆盖小鸟。
这一段辛苦的哺喂抚育过程,我在窗前看得清清楚楚,正和电视荧光幕上的特写镜头,一般无二。
小雏渐渐长大了,头上白白纤细的胎毛逐渐脱去,浑身羽毛丰满起来。母鸟不在时,它们争着站起来,张开小小的翅膀,拍拍身子,或是你踩我、我踩你,彼此顽皮地对啄着。看来,巢已经显得太小了,母亲回来时,就站在边上爱怜地看着儿女,不时啄啄它们的头,梳理一下它们的羽毛。此时,公鸟的喂食,愈来愈勤,因为孩子们的食量增加了。有趣的是公鸟一到与母鸟打个照面,母鸟就马上飞走,它们的合作劳逸均匀,看来自有默契。
一只比较强壮的小鸟,忽然跳出窝来,站在窝边的树枝上,有点摇摇晃晃。另外两个较胆小的弟妹撑起脖子愣愣地望着哥哥。这时,母亲回来了,向它头上一啄,它马上跳回窝里。不听话,挨骂了。
可是儿女们长大了,究竟是留不住的,尽管父母亲轮流地继续喂它们、守着它们,它们却时时刻刻地振翅欲飞。这一天,我真是茶饭无心,一刻也不愿离开窗口,心情却十分沉重。因为才半天时间,三只小鸟都先后跳出窝,停在旁边大树的枝叶浓密之处了。我费了好多时间才发现它们。它们定定地站着,似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对自己出生长大的窝却似一无留恋。母鸟停在栏杆上,喉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是对离巢儿女的反复叮咛吧!它一定是说:“今后海阔天空,父母手足都不再相逢,不再相认,一切都要你自己小心啊!”我自恨没有公冶长的本领,能通鸟语。但骨肉分离的悲苦,凡是动物,何能有异呢?
才转瞬间,三只小鸟都倏然而逝,飞得无影无踪了。我亦怅然如有所失。抬头看它们的父母,正双双停在对面屋脊上。是在目送高飞远走,不复返顾的儿女呢?还是在俯望空空的旧巢,夫妻相互慰藉呢?
从此它们没有再回来,窗外一月多来欣欣向荣的热闹,顿归寂静。而我呢?眼看它们辛苦筑巢孵蛋、辛苦抚育儿女长大,终至离巢而去。心中的怅惘,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人世的离合悲欢。
一阵风雨,空巢终被吹落在泥土里。外子怜惜地把它捡进来,收在一个纸匣里,叹息地说:“留作纪念吧!”文中划线句子“同时也体会到童年时代,双亲晓谕我们,不可破坏鸟巢的深意”,其中的“深意”指什么?
文章开头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用意?请加以概括。
文中这对鸟夫妻有哪些表现令人感动?请结合全文加以梳理。
文章以“小鸟离巢”为题,但大半篇幅写筑巢和养育的过程,是否欠妥?请说说您的理解。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站在子女的角度,谈谈您的理解或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搂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嗓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袠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声音十分激动、有些语无伦次,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搂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窗中戏剧”的观看者分别是谁?这些观看者各自看到了怎样的戏剧内容?
请赏析文中第⑥段加点部分对老人衣着、动作及神态描写的作用。
作者刻画“女人”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
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任选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小说題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
“家风”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无锡《锦树堂钱氏宗谱》所记载钱氏《家训》,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在传统社会,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现念的具体展开,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側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在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緣关系,但是因为相同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请,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现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
现实中,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
家风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題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与安定。
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壌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划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
B.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 |
C.传统社会的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 |
D.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 |
B.有的大家族,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贏得社会的认同。 |
C.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 |
D.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 |
“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 独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我就叫:“嗨,往上!”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闭嘴!你疯了!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然后我们就进去了。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他们说。
“对!”我说:“他们真是狗娘养的!”“闭嘴!你没听见脚步声吗?”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我很仔细地听着,有点害怕。“不,不,不是他们!”我说。
“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人说。
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把他们统统杀了,就行了。”我回答说。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他嘘了一声。
“我再看看。”我解释说,同时在墙边蹲了下来。
“如果我们能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另一个说,“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活捉了。他们没有很多人。”
我们一阵一阵地移动,踮着脚,屏着气: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晶亮的眼神。
“他们现在逃不掉了。”我说。
“终于我们可以在现场捉拿他们了。”有人说。
“是时候了。”我说。
“不要脸的混蛋们,这样破店而入!”有人吼道。
“混蛋,混蛋!”我重复,愤怒地。
他们派我到前面去看看。我就又回到了店里。
“他们现在不会发现我们的。”一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包东西从肩上甩过来。
“快,”另外有人说:“让我们从后面出去!这样我们就能在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
我们的嘴上都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他们一定会倍感痛心的。”我说。于是我们潜入商店后面。
“我们再次愚弄了那帮白痴!”他们说。但是接着一个声音响起来:“站住,谁在那儿?”灯也亮了。我们在一个什么东西后面蹲下来,脸色苍白,相互抓着手。另外那些人进入了后面房间,没看见我们,转过身去。我们冲出去,发疯也似的逃了。“我们成功了!”我们大叫。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所有的人都在那条窄巷里奔跑,追赶他们。“这边跑,从那里包抄。”我们叫着,另外那群人现在离得不远了,因此我们喊:“快快,他们跑不了啦。”
我设法追上他们中的一个。他说:“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快,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我就和他一起跑。过了一会,我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了,在一条弄堂里。有人从街角那里跑过来,说:“快,这边,我看见他们了。他们跑不远的。”我跟他跑了一阵。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请分别概括本小说中荒诞和真实的情节。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有什么好处?请分点说明。
小说主人公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行为后,一切又归于平静。请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有的作家把这篇小说的题目译为“团结精神”。结合小说文本,请你谈谈哪个题目更好并阐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