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吗?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你从不改变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这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结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里憔悴的天空返老返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老爷爷!高高的额头,闪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的而别有深味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又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慈祥的老松柏立即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弟兄。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好山好水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中的众朋友,只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好月色……(选自《散文》1995年第6期)
1、文章开头画线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写出三点)
答:
2、第四自然段中画曲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50字)
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散文,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礼赞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
B.“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用笔纵横捭阖,行文腾挪跌宕、曲折有致。
C.本文写“遇雨”和《雨中登泰山》有相似之处,都是借雨写出了山的灵性表现了壮美与优美的契合。
D.本文文字简朴雅淡,没有任何夸饰,却洋溢着大自然淡而有味、纯而不腻的韵味。

E、本文热情赞美了山间自然景色,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F、文中借“遇雨”这一特殊境遇,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把诗意美浸润到深邃的感情世界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隋大业(605-618)年间, 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因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纵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整圆腴,写刻双绝。其中蕴含的历代书法影响也正是汉字字体研究的对象。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享的无价的精神财富,拯救、保护文化遗产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当年佛教僧徒在云居寺刻经的劳动,是寂寞而廉价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 但他们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存亡续绝的事业。今天,我们更应以超越前人的文化忧患意识与自觉的使命感,通过艰苦的实际工作,保护人类绵延不尽的精神文化财富。
         ——选自《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云居寺石经措施的一项是
A. 隋大业年间,静琬始刻石经,此后千余年佛经续刻不辍。
B.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C. 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D. 1999年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回藏地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是佛教文化传承中的一项大工程。
B. 云居寺石经含佛经1122部,3572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C. 回藏严重风化的《契丹大藏经》的原因是保护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
D. 石经刻写、发掘、整理和回藏的历程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部历史。
3. 根据文意,下列对云居寺石经学术价值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刻《钦定开元大藏经》和辽刻《契丹藏》可知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准确性极高。
B.石经中保存的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可使各种大藏经恢复原貌。
C.石经经文后的施刻人的题记可以验证史书记载的正误,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D.写刻双绝的石经也是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二者的研究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4.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刻经期间云居寺几经劫难,可知云居寺石经曾多次遭毁,多次重刻。
B. 石经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极高,可以纠正传世手写经书的讹误。
C. 从蕴含历代书法影响的石经中,可以看出千余年间书法变迁的历史。
D. 蕴藏在石经中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棘轮,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单向运动。如,用改锥连续拧来棘齿的螺丝钉,螺丝钉就会不断向深处钻。这是向一侧倾斜的一圈棘齿产生的效应。
量子棘轮,通过一个振荡信号或随机变化信号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方向的控制,使它们完成有用运动。在量子棘轮的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德国科学家彼得•亨吉和他的同事认为,电子像人们预计的那样自动远离电路负极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亨吉兴奋地说:“你可以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还可以让它爬坡。”
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来回运动。这意味着它能够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在不同的电器元件间跳跃。随意分流的单个电子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经过专门设计的电路块则成为构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
在低温下。处于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无法逾越槽两侧的壁垒,经典物理学认为,这些电子将被永久俘获。然而根据量子理论,这些电子是能逃逸的。电子是一种概率波,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它可以从两个方向贯穿棘齿型槽,如果“壁垒”极薄,贯穿概率便会大大提高。这一理论,目前已被科学家的实验证实。他们还指出,由于电子携带热量,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对量子棘轮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体分子马达的研究。我们身体的肌肉就是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它们吸收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并发挥棘轮效应,否则能量之于人体便是无效的。当然,分子马达不等同于量子棘轮。
另据报道:在量子世界运作的棘轮,不久将用于电子设备中。生物学家正在研制量子锯齿沟槽,用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下列对“量子棘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在周期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一侧倾斜一圈棘齿的单向运动。
B、具有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甚至爬坡等多种形式。
C、通过振荡信号、随机变化信号控制电子运动方向而完成有用运动。
D、将对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起促进作用。
2、根据第三节的重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自由运动。
B、量子棘轮能使电子设备革新而不再使用电线连接。
C、经过随意分流,电子才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
D、量子棘轮将应用于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制。
3、对“发挥棘轮效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能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以满足人体需要。
B、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以满足人体各部分需要。
C、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肌肉产生的单向运动跟体内能量的无方向性相抵消。
D、肌肉为了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将吸收的无方向化学能量先改造再释放。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水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这说明电子可携带热量。
B、运用量子棘轮验证了电子确实是一种概率波,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C、处于低温下、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的电子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
D、 生物学家运用量子棘轮研制的量子锯齿沟槽,可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热能发电,这是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前景最光明的太阳能技术。这类系统将太阳的热汇集起来,产生50°C—800°C的温度。热可以用于工业过程如罐头制造与食品生产、脱盐和水的净化。
收集太阳光以提供热能的主要手段有三:中央接收器、抛物面反射盘、抛物反射槽。在中央接收器系统中,有分布在一片地上的反射镜将太阳光聚集在中央塔的塔顶上一台集热器上。70年代,分析家曾认为这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系统。但由于下列几个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它的发展:中央聚热器必须在高温下操作;需要能在白天极热和夜晚低温之间循环作业的材料。这种材料很昂贵。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一些公司正在恢复使用外燃机,其中有几家在试用“斯特林循环”外燃机。
斯特林系统是迄今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方法。原因之一是发动机所产生的是交流电。这种受太阳能驱动的外燃机保留了光伏电池的许多优点:大小型装置效率都很好,易于安装,无污染。
时下很受欢迎的另一种太阳能技术是行一聚焦器。在今后50年内,它很可能在太阳能市场上居主导地位。行一聚焦器是呈抛物状的聚焦器,将太阳光聚在槽中央沿槽长方向配置的管子上。流体通过管子时被加热,变为蒸气或热液从管子的另一端出来,可以驱动涡轮机或其他机械。它设计简单,易于掌握,只须增减槽子的数量便能产生较大、较小的电量,在较低温度下也能进行。
1.本文中,收集太阳光提供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A、用于工业过程如罐头制造与食品生产、脱盐和水的净化。
B、利用太阳光,开发新能源。
C、太阳能发电。
D、产生50°C--800°C的温度。
2.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斯特林循环”外燃机能从根本上避免中央接收器系统的弊端。
B、70年代,分析家对中央接收器系统的发展前途的预见是完全错误的。
C、中央接收器系统在运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
D、恢复使用外燃机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降低中央接收器的成本。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前景最光明的太阳能技术主要是指收集太阳光提供热能,并利用太阳能发电。
B.中央接收器、抛物面反射盘和抛物面反射槽,是收集太阳热能发电的三种主要手段。
C.由于斯特林系统发电机能产生高压交流电,这使它成为迄今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方法。
D.行一聚焦集成器是时下最受欢迎的并将在今后太阳能市场上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太阳能技术。
4.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成熟,不久的将来,太阳热能发电将成为最主要的发电形式。
B、目前效率最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是斯特林系统,但在今后50年内,很可
能会被行一聚集器所取代。
C.行一聚焦器是今后太阳能发电的主导形式,它甚至在温度较低的阴天或是夜晚也能运行。
D、太阳能发电的技术目前还不是成熟,还不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箭发射为什么会诱发雷电
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V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火箭连同飞船全长111米。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米及650~33000米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至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又一次闪电击中飞船,这便是有名的大型火箭——载人飞船遭雷击事件。
由于雷击,飞船的电源被破坏,飞行控制中心的遥测信号突然消失,飞船的制导导航系统失效,飞行平台失控。幸亏飞船上装有备用电源,宇航员们及时修复了被损坏的设备。使“阿波罗”12号飞船按时完成了飞行计划。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由于诱发雷电,导致飞船失败。
为什么火箭发射易诱发雷电呢?
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通常,将一根长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若导体头部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据研究,此次阿波罗雷击是火箭起飞后,由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发射时,地面电场为每米3000伏,云中电场为每米10000伏,火箭起飞后,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火箭顶端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使大气击穿而产生诱发雷电。由此可见,为防止和减少火箭飞行中出现诱发雷电事故,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时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应停止发射,在发射火箭前,可以用小火箭、飞机、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若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必须停止发射。
——选自杂志《天文爱好者》2004年第10期45页
1、下列对“诱发雷电”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为的情况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来就称为诱发雷电。
B、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火箭的活动改变了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C、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D、在人为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2、文中对为什么火箭发射容易诱发雷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根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如果导体顶端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
B、由于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此次阿波罗遭雷击,是火箭起飞后发生的。
C、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地面和火箭顶端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诱发雷电。
D、火箭发射能够诱发雷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电场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改变着,如果大气电场不变就不会有诱发雷电的产生。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天空有两层云:一层距离地面约240米或250米,另一层距离地面650米或33000米。
B、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火箭的气象条件是:要在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等。
C、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遭到了两次雷击:一次是在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另一次是在第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
D、发射火箭时,如果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就应停止发射,以避免诱发雷电事故。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诱发了雷电,便导致了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失败。
B、雷击很有可能会使飞船的电源系统遭到毁坏,所以宇宙飞船都要设计装备备用的电源系统以防不测。
C、科学家们发现不只是发射火箭时会诱发雷电现象,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会发生诱发雷电的现象。
D、科学家们在发射火箭前,一般都会先用小火箭、飞机或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如果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就应暂停发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