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于斯密、李嘉图的评价科学的是( )
①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②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③斯密、李嘉图的学说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④二者都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认识分别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是
①太阳东升西落 ②昼夜循环 ③某某同学长得很帅 ④某某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⑤王明的教条主义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③⑤是感性认识,②④⑥是理性认识 |
B.①③是感性认识,②④⑤⑥是理性认识 |
C.①②③是感性认识,④⑤⑥是理性认识 |
D.③⑤是感性认识,①②④⑥是理性认识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十六大精神越是深入人心,就越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据此完成问题。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 |
C.感性认识反映的现象是零碎的、表面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抽象和概括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的两个阶段 |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
一位科学家说过:“难道我们皓首穷经,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不是为了有一天能读懂生命的本质吗?”这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
B.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
C.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D.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割的 |
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