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到2 000余万人,按照目前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20万~8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仅经济增长就可以提供5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这一材料表明( )
A.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成为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
C.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 |
D.我国的就业问题已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
“国家强则文化盛,国家强则语言强”。当今的全球“汉语热”与中国国力与影响力的上升密不可分。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强国首先就要强语言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并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相呼应,新浪网特别发起“新二十四城记---探寻中国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长春、洛阳等城市都把包容性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精神之一。这里的“包容性”是指
A.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 |
B.任何文化都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一切成果 |
C.城市的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
D.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有益成果 |
奥地利艺术评论家Haffler表示,西方人早在17世纪就明白“要寻找知识,就得远赴中国”。当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在言语之中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人们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叹:汉语,不仅仅属于中国!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民族文化的特点正逐步消失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我国把每年的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并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8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回答4-5题文化遗产是
A.一个国家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 |
B.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C.一个国家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 |
D.一个国家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是
①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挖掘文化遗产中的商业价值
③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恢复传统生活方式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77卷、36000余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 | B.博大精深 | C.一脉相承 | D.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