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眼下,当很多城市正为“民工荒”而焦虑之时,不少农村地区也正面临着“争地风”的考验。在湖北、山东、江西、河南等农业大省,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三补一免”等支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大批农民工陆续返乡要田,由此引发的各种土地纠纷大幅上升。从长期视角看,由“民工荒”引发的“争地风”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但是,“争地风”中暴露出的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矛盾却是长期的,亟待在实践中妥善解决。一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问题。二是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与保障农民自主权的问题。三是农村各方利益该如何协调的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对于眼下解决“争地风”问题有什么哲学启示?
材料一:2009年12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由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材料二: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三: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国内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削减治污成本。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
材料四:本世纪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胡锦涛也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材料二、三、四反映了经济生活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
材料一:在河北承德普陀宗嵊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的光辉篇章。
材料二:2009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过了非凡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60周年国庆大典上,天安门广场矗立起56根寓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柱。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男女载歌载舞图片,背面为该民族的吉祥图案和民族名称。
(1)请说明三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及其重要性。
(2)分析说明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说你对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我们应怎样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辨析: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