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⑴简析首二句诗是怎样写“离恨”的。
答:
⑵第三句中的“烟波与风雨”有何深刻含义?在诗中起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2.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3.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0~21题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20.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2—23题。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22.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3.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醉花间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2.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2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2.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的心态。
23.后人评价王昌龄的这首诗“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