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迂也!奚其正正:正确。 |
B.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兴:兴办。 |
C.无所苟而已矣苟:马虎。 |
D.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违:违抗。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C.言不顺,则事不成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D.必也正名乎徒慕君之高义也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 |
B.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国家的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公正。 |
C.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名声一定要大力宣传。 |
D.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 |
下面对于节选的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作为一上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 |
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 |
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 |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记胜:尽西伯拘而演《周易》演:推演 |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会:适逢 |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 |
D.仆诚已著此书诚:确实垢弥甚耳弥:满 |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通其狂惑不得通其道 |
B.思垂空文以自见其翼若垂天之云 |
C.且负下未易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亡羊补牢 |
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A.彼且奚适也 |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6分,每小题3分)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斥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①。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喜执谦②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③,其遣就国。”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④,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伯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⑤,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
【注释】①庶子:官名。②执谦:坚持谦逊。③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④端悫(què):正直诚谨。⑤特进:官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数谏之数:多次 |
B.今以寝病寝:卧床 |
C.百寮莫不为国恨之恨:憎恶 |
D.终不顺指从邪指:旨意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喜为官“忠直”的一项是()
①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②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③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④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
⑤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⑥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帝当政后,因为傅喜曾做过太子庶子,于是屡受提拔,虽然称病在家,仍然受到哀帝的特殊恩遇。 |
B.由于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的坚持,也是因为哀帝的器重,傅喜不但没有被遣归,相反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了高武侯。 |
C.哀帝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愿,只好想方设法让大臣改变主张,他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然后打算免去傅喜、孔光的官职。 |
D.王莽又掌握了大权后,唯独没有免除傅喜的官爵,其中有傅喜耿介坚节,没有顺从定陶太后的意愿的原因。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2)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③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于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 |
B.田父绐曰绐:欺骗 |
C.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罪:过错。 |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让……称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之亡我 臣之壮也 |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具告以事。 |
关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答:
(2).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答:
(3).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答: